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唐玄宗御注《孝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10:08

  本文关键词:唐玄宗御注《孝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玄宗 《孝经》 当代价值


【摘要】: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直影响着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转变。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最原始的自然亲情发展成为家庭伦理的道德规范,进而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颇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唐玄宗作为开明君主,曾两次亲自为《孝经》做注,以此达到整肃纲纪、尊重封建伦常、教化百姓和维护社会稳定等目的。唐玄宗御注《孝经》不仅有助于《孝经》文本的广泛流传,而且对后世认识了解《孝经》的精神主旨、价值内涵产生了重要意义。唐玄宗借御注《孝经》之机,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以孝治家、治国和教民的政治理想与愿望,在治国思想史、政治史和经学史上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值得今人研究、总结与反思。本文采用文本比较与归纳分析的方法,从思想史、社会学史的角度对唐玄宗御注《孝经》的原因、目的及其以孝悌齐家、治国和教化民众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进行比较全面地研究。首先,对唐玄宗为《孝经》作注的历史、社会和家庭原因进行了梳理总结:一方面,这是他为维护皇权的威严与他作为皇帝的绝对权力,另一方面是他对旧注版本的不满意。其次,通过对开元注本与天宝注本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天宝注本较之前的注本更贴近《孝经》原本的思想,语言表达也更为精确及较易理解。这对他推行“孝治天下”的宏伟理想奠定了基础。第三,对唐玄宗以身作则以行“天子之孝”,以孝道孝德教化民众的方法、措施和得失进行了分析评判。最后,通过对御注《孝经》的系统研究,探讨了现实社会孝德、孝道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一是探索全面推行孝德教育的方法;二是将孝德纳入道德考核体系之中,建立孝德诚信档案,接受单位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在孝道制度建设方面,建议通过立法奖励行孝之人,宣扬孝道传统;四是借助孝道思想,利用社会管理技术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构。通过孝德培养与孝道制度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法治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唐玄宗 《孝经》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8-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9-11
  • 一、文献角度研究9-10
  • 二、孝治思想的推崇10-11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11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11-13
  • 一、本文的创新点11-12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12-13
  • 第二章 唐玄宗御注《孝经》的理论渊源13-25
  • 第一节 先秦孝道理论与《孝经》的形成13-20
  • 一、先秦孝道理论13-19
  • 二、《孝经》的成书19-20
  • 第二节 两汉时期孝治思想的发展20-22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孝治思想发展22-25
  • 第三章 御注《孝经》的原因、过程及对“天子之孝”的阐释25-35
  • 第一节 御注《孝经》的原因25-26
  • 第二节 御注《孝经》的过程26-28
  • 第三节 开元注本与天宝注本的异同28-30
  • 第四节 御注《孝经》对“天子之孝”的阐释30-32
  • 第五节“天子之孝”的内涵32-35
  • 第四章 践行“天子之孝”的方略及社会效果35-47
  • 第一节“天子之孝”的践行35-38
  • 一、祭天敬祖35-36
  • 二、推崇儒学36-37
  • 三、以友悌之道齐家37-38
  • 第二节 官方政策的落实38-43
  • 一、以“孝”为标准的官员选拔与考核38-40
  • 二、提倡“尊老”行为40-41
  • 三、法律的强制手段落实“孝道”41-43
  • 第三节“天子之孝”践行的社会效果43-47
  • 第五章 御注《孝经》对当代社会的价值47-57
  • 第一节 御注《孝经》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47-49
  •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孝德建设49-54
  • 一、推行孝德教育,,提高践行孝德的自觉性49-52
  • 二、将“孝德”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孝德的落实52-54
  • 第三节 现代孝道制度的建设54-57
  • 一、法律制度的建设54-55
  • 二、养老制度及服务体系的建设55-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1
  • 后记61-62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勋,戴萍波;清代《孝经》研究论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刘建兵;;今古《孝经》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舒大刚;;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6年04期

4 冯静;;《孝经》的德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8年20期

5 杜娟;;1978年以来《孝经》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3期

6 吴点明;;试析《孝经》的现代意义[J];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7 史少博;;《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J];学术交流;2008年09期

8 史少博;;《孝经》的现代意义阐释[J];兰州学刊;2008年10期

9 马志勇;;浅析《孝经》中“孝”的制度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陈壁生;;明皇改经与《孝经》学的转折[J];中国哲学史;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克良;;《孝经》“孝道”与古代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萍;;读孔子《孝经》后对“孝”的几点思考[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志民;;孝道[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许宁;;儒佛孝道之比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舒大刚;;朱熹的《孝经》学论析[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6 罗骧;;文化垄断的形成:以汉魏六朝《论语》、《孝经》传习状况为例[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二卷)[C];2010年

7 王树声;;孝是作人之本 治国之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刘巧利;;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蔡方鹿;;朱熹的孝经学[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杰;不妨读读《孝经》[N];汉中日报;2007年

2 陈红彦;元刻《孝经》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魏德东;判决书援引《孝经》的积极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张京华;《孝经》:承接伟大的文化传统[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庾向荣;《孝经》入判决体现法官智慧[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郑文丰;孝文化:用爱敬之心为人与为事[N];贵阳日报;2012年

7 蔡玉霞;今天我们该怎样发扬“孝”的传统[N];烟台日报;2012年

8 李凯;大陆图书,深受岛内读者欢迎[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桂钿;挖掘传统道德的时代新内涵[N];北京日报;2011年

10 主讲人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张雁 整理 本报记者 颜云霞;百善孝为先,回归教育的本质[N];新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渠延梅;《孝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希文;《孝经》作者考[D];西北大学;2001年

3 杨玲;《孝经》学谱[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明月;二十世纪《孝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王之源;浅析《论语》、《孟子》、《孝经》中的孝道思想[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吴娟;《孝经》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7 闫慈;宋代孝道教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8 祝婷婷;《孝经》英译中的训诂问题探析[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9 董杰;《孝经》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

10 屈英哲;唐玄宗御注《孝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639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39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