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运气视域下网络伦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道德运气视域下网络伦理问题研究
【摘要】:从1994年获准将互联网接入中国开始,到网络大众化,再到如今的网络依赖,可见网络问题的自组织性极强,它已经自动的从无序走向有序,并由低级有序走向了高级有序。在此过程中,网络伦理道德逐渐成为哲学、伦理学的重点的研究对象。从“一切不能避免运气包括道德”这一层面出发,道德运气密切联系着网络道德伦理的发展方向。当今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蔓延俨然成为了网络发展中最大的弊病之一,而如何解决这一诟病、如何面对网络的虚拟与现实、如何形成有序的网络礼仪与网络规约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道德层面是否存在“运气”是西方哲学家们争论了已久的话题,从柏拉图到康德所承认的道德免于运气因素的论断一直延续到近代威廉姆斯正式提出了道德运气这一观点才被打破。运气与道德评价之间存在哪种联系是本文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也将道德运气与网络伦理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究网络道德的异化如何解决,以及如何在道德运气视域下进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本文以道德运气作为切入点,研究了道德运气对传统道德观的冲击,阐述了托马斯内格尔对康德运气观的批判与继承,明确了道德运气与现代网络伦理的关系,文章还着重分析了网络异化的主客两难问题,最后本文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帮助解决网络异化与网络道德真空问题的途径,分别从网络道德建设、责任归属、法律制度等几个方面加以剖析,肯定了社会道德伦理对网络道德运气问题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道德运气 网络伦理 网络道德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1-12
- 1.1.1 研究的背景11
- 1.1.2 研究的目的11-12
- 1.2 研究的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现实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3-16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15-16
- 1.4 研究内容价值16-17
- 1.4.1 研究内容的难点16
- 1.4.2 研究的创新点16-17
- 第2章 道德运气理论概述17-26
- 2.1 威廉姆斯的道德运气17-20
- 2.1.1 威廉姆斯道德运气理论的提出17
- 2.1.2 威廉姆斯道德运气的类型17-19
- 2.1.3 威廉姆斯道德运气对传统伦理观的突破19-20
- 2.2 内格尔的道德运气20-23
- 2.2.1 内格尔的道德运气的含义20
- 2.2.2 内格尔的道德运气的类型20-23
- 2.2.3 对内格尔道德观的评价23
- 2.3 威廉姆斯与内格尔道德运气的异同23-24
- 2.3.1 威廉姆斯与内格尔道德运气的共识23-24
- 2.3.2 威廉姆斯与内格尔道德运气的区别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网络伦理与道德运气26-37
- 3.1 传统道德观与现代网络伦理26-28
- 3.1.1 我国传统道德观简述26-27
- 3.1.2 传统道德观对网络道德影响27-28
- 3.2 康德的传统道德观与道德运气28-32
- 3.2.1 康德的道德观与道德运气28-30
- 3.2.2 对康德道德观的评价30-32
- 3.3 道德运气与网络道德伦理32-34
- 3.3.1 道德运气与网络道德伦理的关联32-33
- 3.3.2 道德运气对网络道德伦理的影响33-34
- 3.4 网络道德运气反思34-35
- 3.4.1 网络道德对道德伦理的颠覆与延续34-35
- 3.4.2 网络道德运气思想传统道德的共赢35
- 3.5 本章小结35-37
- 第4章 网络道德伦理与网络道德异化37-46
- 4.1 网络道德伦理的发展与表现37-39
- 4.1.1 计算机伦理与网络道德伦理37-38
- 4.1.2 网络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38-39
- 4.2 网络道德伦理的主客两难问题39-42
- 4.2.1 网络道德主体自由性39-41
- 4.2.2 网络道德主体体制问题41
- 4.2.3 网络道德客体与技术客体41-42
- 4.3 网络道德与网络技术异化42-44
- 4.3.1 网络道德异化42-44
- 4.3.2 网络技术异化44
- 4.4 本章小结44-46
- 第5章 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主体自律与责任归属46-53
- 5.1 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原则及主体自律46-49
- 5.1.1 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原则46-47
- 5.1.2 树立网络主体正确的网络伦理观47-48
- 5.1.3 网络道德的自律与慎独48-49
- 5.2 道德运气视域下网络道德法规及责任归属问题49-52
- 5.2.1 网络道德运气的刑罚分配49-50
- 5.2.2 网络法律法规与法规50-51
- 5.2.3 网络道德评价与责任归属51-52
- 5.3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伟;网络道德:非实存的规范体系——兼论“网德”[J];社会科学;2002年09期
2 王想平;论网络道德基本规范的建构及其发展前景[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王艳,谢军;论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吴咏梅;时代呼唤网络道德[J];理论月刊;2003年05期
5 胡钦太;关于网络道德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6 徐鸿;论网络道德[J];伦理学研究;2005年06期
7 夏柯;;浅谈高校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1年17期
8 王大钊;;时代呼唤网络道德[J];青海教育;2007年05期
9 马迎飞;;我的网络道德观[J];法律与生活;2008年21期
10 毛小林;;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文明[J];大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土;;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问题的探析[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李莹;;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问题研究[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3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赵彦飞;;强化网络道德与核心价值观教育需处理好三个关系[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王志;;浅谈青少年网络道德观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黄少华;;网络道德意识与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罗婷;;网络道德意识的结构及其影响机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静;曾菁惠;吴姝欣;张元灏;;青少年同伴交往、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振义;;网络道德构建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蕴;争做网络道德人[N];解放日报;2000年
2 孙伟平;网络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N];学习时报;2003年
3 陆士桢;构建网络道德 营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汪金友;三论“网络道德”[N];西安日报;2007年
5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 徐宝库 ;网络道德重在自律[N];光明日报;2008年
6 辛忠;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11年
7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吴灯;让我们共同扛起责任的大旗[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春丽 本报通讯员 刘文生;大学生网络道德不差![N];光明日报;2010年
9 张云;大学生与网络道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金文蓉;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网络道德[N];深圳特区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斌;关于网络道德的若干思考[D];复旦大学;2008年
2 韩丹丹;提升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对策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肖彬;高中生网络道德素质培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亚敏;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调查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5 关宇;中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6 周旭阳;当前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馨育;中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8 代大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耻感培育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9 蔡艳丽;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10 张文明;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47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4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