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20:36

  本文关键词: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社会 价值观 影响 引导路径


【摘要】:虚拟社会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从事各种各样的虚拟认识、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活动,并由此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和关系所架构起来的一人化领域。这一领域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发展而来,人们在网络环境中交互活动,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和联系,随着主体参与的普及化,交互活动的多样化,和虚拟空间的扩大化,虚拟社会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时至今日,它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渗入进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虚拟社会中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长此以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出现和巩固,虚拟社会对人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更加深远而持久。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我们看到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当然虚拟社会并不是万花筒,而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意义,也同样带有消极的意蕴。虚拟社会对人价值观影响的两面性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袖手旁观,毫无对策。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社会和自身的优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规避消极影响的泛化和膨胀,正确引导人的价值观在虚拟社会这一大背景下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便是文章的应有之意。为了更清晰的阐述这一问题,笔者将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概述了虚拟社会的内涵、本质、特征与人的价值观的内涵、本质、形成,了解虚拟社会与人的价值观的基础知识,并且虚拟社会构成了人的价值观变化的物质基础由此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然后重点论述了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既有积极有益的影响,又有消极不利的影响;紧接着详细分析了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主观方面有虚拟主体责任意识的欠缺,道德素养的不足,对利益的功利化追求,客观方面主要是虚拟社会规范力度不够,法律法规欠缺,文化氛围淡薄等等;最后根据导致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笔者大胆提出了正确引导人的价值观变化发展的几条路径,希望能够促进虚拟社会背景下人的价值观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虚拟社会 价值观 影响 引导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1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6
  • 一、引言6-14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6-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12-14
  • 二、虚拟社会与人的价值观问题概述14-30
  • (一)虚拟社会的内涵、本质及特征14-20
  • (二)人的价值观的内涵、本质及形成20-26
  • (三)人的价值观变化与发展的虚拟社会背景分析26-30
  • 三、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双重影响30-36
  • (一)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30-33
  • (二)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消极影响33-36
  • 四、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36-42
  • (一)客观原因36-39
  • (二)主观原因39-42
  • 五、虚拟社会中正确引导人的价值观发展的路径选择42-50
  • (一)规范虚拟社会秩序减少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过度膨胀42-45
  • (二)营造良好的虚拟文化氛围鼓励人的个性健康有序发展45-47
  • (三)提高虚拟主体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主体责任意识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7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秀亭;浅谈“虚拟社会”伦理[J];中州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李伦;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李艺,钟柏昌;论虚拟社会中的多重人格[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王琪;李荫榕;袁义坤;;虚拟社会的价值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黄艳;;浅谈微博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J];大舞台;2011年10期

6 陈玉霞;;虚拟社会的文化困境与秩序重建[J];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02期

7 严国涛;方显锋;;简论虚拟社会的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8 赵娜娜;杨杰;;网络时代伦理[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3期

9 王德芳;余林;;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10 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J];南开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晴晴;;虚拟社会管理现状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卫祥;;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3 陈峰;;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4 王德芳;余林;;虚拟社会关系研究述评及展望摘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陶国根;;虚拟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治理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卢志勇;王锋;;坚持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 共建宜春和谐“虚拟社会”[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7 傅李琦;;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8 胡献忠;;虚拟社会的秩序与管理——从微博谣言说起[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9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金文玲;;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找准切入点[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卜松竹邋任珊珊 程雪超 严利 何颖思 张浩 通讯员 曾颖仪;“虚拟社会”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N];广州日报;2007年

2 易京茶;虚拟社会管理纳入党务有积极意义[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谢俊贵;虚拟社会建设需要“网络社工”助力[N];广州日报;2012年

4 叶慧;积极利用 加强管理 维护虚拟社会和谐稳定[N];丽水日报;2007年

5 上海市市长助理 公安局局长 张学兵;探索虚拟社会管理的社会化对接[N];人民公安报;2010年

6 记者 余东明;山东全方位创新虚拟社会管理[N];法制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陆爱红;虚拟社会亟需加强管理[N];人民公安报;2011年

8 通讯员 马世忠;市委宣传部部署虚拟社会管理“系统化”工程建设工作[N];格尔木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金良;信息网络安全:虚拟社会管理切入点[N];人民邮电;2011年

10 张慧;共同推动虚拟社会管理创新[N];太原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光明;虚拟社会伦理及其建构[D];福州大学;2005年

2 叶旭锋;政府对虚拟社会的战略性控制[D];厦门大学;2006年

3 董凤娟;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张欣竹;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江亚琳;虚拟社会越轨行为及其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赵聪聪;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路径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6年

7 曹海东;网络“虚拟社会”综合治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杨建民;虚拟社会伦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蔡振磊;虚拟社会网络监管体制的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鹏程;构建和谐“虚拟社会”的哲学思考[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63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63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0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