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政治与道德融合的古典模式及其当代意义——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08-13 01:32

  本文关键词:政治与道德融合的古典模式及其当代意义——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 德性 城邦 亚里士多德


【摘要】:古典的政治与道德融合关系体现在:政治与道德在内容上互相重合也互相补充,途径上互相推动;二者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共同前提。在上述问题上,古典政治与现代政治具有重要区别,二者难以兼容,因此,古典政治的现代意义是受限的,它不能解决现代政治的所有问题。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古典政治的部分原则补充到现代政治之中,才能发挥古典政治在维护共同价值秩序、确立政治的优先地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关键词】政治 德性 城邦 亚里士多德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12&ZD122)
【分类号】:B82-051;B502.233
【正文快照】: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政治弊端的逐渐显露,人们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愈加怀念,在20世纪还出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复兴。但在这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一方面,很多人对古典意义上的政治与道德统一的内涵并不清楚,“信而好古”的“古”往往并不可信;另一方面,人们常常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盈华;;“冶容诲淫”之逻辑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陈义平;王燕;;论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的内在逻辑生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苏婷;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陈天梅;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吴先伍;;人的发现与隐没——现代性内在矛盾的历史审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4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真真;崔超;;城市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研究——以座椅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云峰;改革开放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曹玉海;邓小平的政治生活经历应是“四起三落”[J];党史博采;2000年08期

3 胡亚云;试析政治语言的功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视境与“科学的”政治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5 张春旺;严娅;谢一锋;刘平;郝思琪;;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6 房宁;周方冶;范艳春;;泰国政治:从“剧院”到“街头”——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调研报告之五[J];文化纵横;2010年05期

7 陆贵山;“文艺为政治服务”辨析[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3期

8 陈长义;对政治中介说的质疑[J];求索;1987年04期

9 周德海;政治科学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与陈承德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9年03期

10 周明生;从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看国家有效调控经济所必需的政治保证[J];史学月刊;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志强;;网络社会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刘永华;;试论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贵卯;;试论社会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建平;;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6 何绍辉;黄海;;新时期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变化研究[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武立静;;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A];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展论文集[C];2013年

8 黄丽清;;政治也可以生活化[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戴天喜;;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政治[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10 庄汉;;依法行政与政治文明[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文明[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N];学习时报;2005年

3 周平;政治文化——政治生活中一种无形的力量[N];云南日报;2001年

4 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N];北京日报;2007年

5 庄聪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07年

6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周英东;分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N];哈尔滨日报;2008年

7 佟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N];团结报;2008年

8 朱健;政治参与:社会转型期的重要学习内容[N];济南日报;2010年

9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 商红日;发展低度政治生活化解冲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法学博士 桑玉成;论优良政治生活的基础[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3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刁桐;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学;2012年

9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卓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杨钦涵;我国政治博客的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李昊懿;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官场潜规则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梁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冰;政治秩序的学理分析及现实构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王晓萌;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任佩文;论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伍牧原;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的实践和发展[D];新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64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64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4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