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认识”到“意识呈现”: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情感逻辑
本文关键词:从“理性认识”到“意识呈现”: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情感逻辑
更多相关文章: “休谟问题” 道德哲学 理性认识 意识呈现 理性 情感
【摘要】:"休谟问题"是休谟反对理智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传统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哲学洞察和理论成果,它应当被提高到休谟建构道德哲学的哲学前提和逻辑基础的高度来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道德哲学建构逻辑不同,休谟将道德哲学"问题域"严格限定在由"心灵意识"所"呈现"的"情感世界",从而在"赞美"或"谴责"的"情感世界"中建构"道德世界"。休谟道德哲学让被理智形而上学"遮蔽"的"情感世界"敞开自身,剥夺了"先验理性"对"情感"的统治地位。"情感"为道德哲学建构提供了"可接受"和"可理解"的基础,从而将"理性克服情感"的传统道德哲学结构颠倒为"理性服务情感",强调"情感"在道德哲学建构中的"优先性"与"独立性"。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情感"逻辑是在从"理性认识"到"意识呈现"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对立框架下展开自身的。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休谟问题” 道德哲学 理性认识 意识呈现 理性 情感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首席专家:樊和平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西方道德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研究——从苏格拉底到康德”(13ZXB019),项目负责人:王腾 苏州科技学院校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法权与德性的共同体系”(XKR201303),项目负责人:王腾
【分类号】:B82-02
【正文快照】: 在休谟道德哲学研究中,“休谟问题”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人性论》的一个“附论”。“休谟问题”是休谟反对理智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传统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哲学洞察和理论成果,它应当被提高到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哲学前提和逻辑基础的高度。无论是古希腊、中世纪,还是近代理性主义,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顿新国;从绿蓝问题看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解决[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姜智红;;休谟怀疑主义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陶富源;物质概念三种涵义的区别及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建文;;论产权制度的伦理意蕴[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罗本琦;司法公正的实质及价值评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关巍;;休谟对理性主义道德论的反驳和情感主义道德论的建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业进;莫志宏;;论社会科学的事实[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凌斌;;经济运行的法律影响:科斯框架的一个理论澄清[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杨伟清;;社会公德:范围与特征[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欧阳恩钱;钭晓东;;论海洋灾害的适应:从环境保护与灾害应对法制统筹展开[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10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詹国旗;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道德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魏奇;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教育[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建国;沈阳市国有资产退出模式选择[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美堂;探索解决休谟问题的实践方式——读孙伟平《事实与价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韩东屏;解休谟问题[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3 熊明;休谟问题的逻辑正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杨媛,陈晓平;“是”与“应该”之间的鸿沟消失了吗?——评盛庆王来教授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熊在高;求解休谟问题的全新思索——《事实与价值》评介[J];理论前沿;2001年12期
6 周玲,李永海;论休谟问题的逻辑解答[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铁省林;休谟问题及其效应[J];文史哲;2004年05期
8 颜青山;;论价值论领域的休谟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曹文斌;简议休谟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顿新国;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华夏;;休谟价值问题和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三个教条[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荣立武;孙明湘;;休谟的困境[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全培;绕不过去的休谟[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林来梵;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N];法制日报;2008年
3 石契;“不可说”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孙樱英;休谟的自我学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王松岩;人性与德性:休谟人性视阈下的道德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汶红涛;人性、自由与正义[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宓小斐;对休谟问题的形式探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赵楠楠;休谟的概然性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3年
3 张克毅;休谟怀疑主义思想简论[D];湘潭大学;2008年
4 刘林鹰;“休谟问题”之探讨[D];中南大学;2008年
5 成业兴;休谟时空观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施伟佳;休谟问题及其现代性[D];苏州大学;2005年
7 关巍;休谟因果关系理论评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赵恒君;浅析休谟道德情感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邵明敏;休谟关于因果问题的探讨及其意义[D];辽宁大学;2012年
10 邱乐;从“休谟问题”的解析到元哲学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66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6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