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6:23

  本文关键词: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周恩来 政治伦理 理想人格 和平共处


【摘要】:周恩来作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其高尚的道德人格、超群的政治智慧堪称共产党人杰出代表和全党楷模。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中实践基础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观及中国传统优秀政治伦理思想资源;主观因素是对理想人格完美追求的自我磨砺。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经过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两个重要阶段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其内容包括政治伦理原则、政治伦理规范、政治道德修养理论及政治领袖理想人格要求等内容。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具有理论阐述与努力践行的统一、遵循道德规范与追求理想人格的结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等鲜明特点。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观和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其高尚道德人格更是在中国道德伦理史上树立了巍然丰碑。当然,由于历史、时代等原因,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今天的执政伦理、官德培养及党风政风建设提供了伦理资源,为党政干部理想人格修养树立了典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周恩来 政治伦理 理想人格 和平共处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9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2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12-15
  • 1.2.1 国内相关研究12-14
  • 1.2.2 国外相关研究14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析14-15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5-16
  • 1.3.1 研究方法15-16
  • 1.3.2 创新之处16
  • 1.4 相关概念界定16-19
  • 1.4.1 政治伦理16-17
  • 1.4.2 政治道德17
  • 1.4.3 政治伦理与政治道德的关系17-19
  • 2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31
  • 2.1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条件19-26
  • 2.1.1 实践基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19-20
  • 2.1.2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观及中国传统优秀政治伦理思想资源20-25
  • 2.1.3 自我磨砺:对理想道德人格的完美追求25-26
  • 2.2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26-31
  • 2.2.1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6-28
  • 2.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28-31
  • 3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31-47
  • 3.1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31-43
  • 3.1.1 政治伦理原则31-35
  • 3.1.2 政治伦理规范35-38
  • 3.1.3 政治道德修养理论38-40
  • 3.1.4 政治领袖理想人格要求40-43
  • 3.2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43-47
  • 3.2.1 理论阐述与努力践行的统一44
  • 3.2.2 遵循道德规范与追求理想人格的结合44-45
  • 3.2.3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45-47
  • 4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时代价值47-55
  • 4.1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47-50
  • 4.1.1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观的新发展47-48
  • 4.1.2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优秀政治伦理思想48
  • 4.1.3 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48-49
  • 4.1.4 道德人格在中国伦理史上树立了丰碑49
  • 4.1.5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局限性49-50
  • 4.2 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50-55
  • 4.2.1 为党德官德培养及党风政风建设提供伦理资源50-51
  • 4.2.2 为党政干部理想人格的养成提供道义典范51-52
  • 4.2.3 为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提供理论指导52-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1
  • 作者简历61-65
  • 学位论文数据集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桂华;李霞;;援越抗法时期中越关系研究述评[J];东南亚纵横;2010年09期

2 李桂华;;1965年越南对华态度突变的原因初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4期

3 徐行;薛琳;;近10余年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1期

4 李桂华;;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中越关系的嬗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04期

5 夏亚峰;刘磊;;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对过去20年研究的述评[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8年03期

6 周磊;;1954年法国改善对华关系述评[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3年01期

7 贾礼雷;;中越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差异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舒诚;国际监控委员会在越南维和研究(1954-1965)[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卓娅;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张文;周恩来宪政思想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5 姜杉;中等力量国家定位下的加拿大冷战初期外交[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杜琳;新中国成立初期援越抗法中的美国因素(1949-1954年)[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廖艳梅;从“兄弟”到“仇敌”中越关系恶化的根源探析(1950-1978)[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大华;建国初期中共对海外归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76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76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7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