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虚无主义的应对:列维纳斯伦理学与教的超越性
本文关键词:道德虚无主义的应对:列维纳斯伦理学与教的超越性
更多相关文章: 无限 伦理超越 至善 他者 主体性 教育相遇
【摘要】: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道德虚无主义,就此而言,我们迄今生活在后尼采时代。从哲学回应虚无主义在于回答"道德是否是一种欺骗"这一生死攸关的问题。列维纳斯从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出发,深入探究虚无主义的存在论根源,其伦理学为超越虚无主义做出了伟大的哲学贡献。列维纳斯认为伦理学即形而上学的思想,重构了对形而上学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领受与理解善,维护善的至高无上,重塑对善的信仰。他认为如果善真具有终极的意义,那么这种善必须是超越性的,它异于存在之去是,并在存在之总体之外。这种伦理超越是自我对他者的无限责任,无限作为"迷"显露在我与他人的社会性之中,表现为一种"脸对脸"的关系,一种"说"对"所说"的超越。而教之发生,正在于它是一种"说"之主体性事件,以及一个"说"之相遇的发生,其中"所说"作为普遍性为教育之主体分享、共有。然而教之超越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说"对"所说"的超越,还是一种教对学的超越,由此它打开了一种作为无限性的尺度与高度,它带来学生还未知道之物,由此保持了一种面向无限的可能。
【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无限 伦理超越 至善 他者 主体性 教育相遇
【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一般课题[2015N029]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最高价值自行贬黜。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1]——尼采在我选择了善之前,善已经选择了我。谁也不是主动为善的。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主体性之中的、一个并没有时间去选择善,而是被其光芒所穿透而不自知的主体性之中的非自由的形式结构。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嘉明;;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简论尼采的现代性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E.莱维纳斯;伍晓明;;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J];世界哲学;2007年03期
3 E·莱维纳斯;朱刚;;《总体与无限》前言[J];世界哲学;2008年01期
4 E.莱维纳斯;伍晓明;;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续)[J];世界哲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杨茂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周莉;;尼采哲学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佘松;;现代重彩画散议[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7 张蓓;;被符号异化的生存空间及其引导下的病态人性——存在论视域下的新时期小说中的精神病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8 胡书庆;;词语穿越诗歌和生命内部时的自然呈现——金肽频诗歌印象及对他的某些心理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9 胡成恩;;尼采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特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10 张沛;;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涛;;Ontology的释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葛舒荃;;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治国;;海德格尔与斯特劳森:形而上学的同一种读法?[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历史哲学的意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9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6 金牛;从存在到他者[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军;福柯主体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邓昊;“神圣”的科学[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亚丽;从解构视角分析时尚杂志设计[D];东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时工;道德虚无主义和柏拉图的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万舒全;;试论网络空间道德虚无主义的根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3 吕雯;;对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的评述[J];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4 刘丙元;;道德虚无主义的价值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桑志坚;;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教育的可为空间[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12期
6 杨深;从道德虚无主义走向道德秩序重建[J];哲学研究;1995年05期
7 周群强;;论《罗摩拉》中的道德虚无主义[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6期
8 杨金华;;物化时代的道德虚无主义及其批判[J];伦理学研究;2014年04期
9 程秀波;法治时代道德的社会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张应杭;;物欲主义的超越——传统快乐观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J];学习与实践;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彦;孙健;;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育人方法探索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章忠民;破解社会道德乱象的谜局[N];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言石;常将有日思无日[N];山西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汤冬冬;福柯的道德虚无主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31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73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