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善”的道德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2:42

  本文关键词:“善”的道德认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善” 道德认知 “善”的道德认知


【摘要】:本文从“善”的角度探讨道德认知,一方面为改善道德教育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应社会发展问题的需要,促进人们道德生活方式的形成。研究“善”的道德认知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法、学科交叉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参考借鉴中西方思想家对相关问题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展开本文的研究。第一部分首先是“善”和道德认知的概念界定。由于这两个概念内涵丰富,本文专门用一章来论述。关于道德认知,从道德的内涵、道德认知的内涵和特点三方面展开。关于“善”的研究,从“善”的概念、表现、评价标准以及作用四方面展开。最后阐述了“善”与道德认知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从“善”的道德认知的内涵、形成基础和形成过程三方面具体展开,为解读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理论根据。第三部分则揭示了“善”与道德认知背离这一现象,并从三方面分析了原因。第四部分立足于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实现“善”与道德认知的统一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善” 道德认知 “善”的道德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7
  • 一、选题缘由8-10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综述10-16
  • (一)国内研究综述10-13
  • (二)国外研究综述13-15
  • (三)结论15-16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6-17
  • (一)研究思路16
  • (二)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道德认知”与“善”的概念界定17-32
  • 第一节 道德认知17-23
  • 一、道德的内涵17-19
  • 二、道德认知的内涵19-22
  • 三、道德认知的特点22-23
  • 第二节 善23-28
  • 一、“善”的内涵24-25
  • 二、“善”的表现25-26
  • 三、评价“善”的标准26-27
  • 四、“善”的作用27-28
  • 第三节“善”与道德认知的关系28-32
  • 一、“善”与道德的关系28-29
  • 二、“善”与道德认知的关系29-32
  • 第二章“善”的道德认知32-40
  • 第一节“善”的道德认知的内涵32-34
  • 一、“善”的道德认知的理论渊源32-34
  • 二、“善”的道德认知的内涵34
  • 第二节“善”的道德认知的形成基础34-38
  • 一、心理基础:符合认知主体的利益需要34-35
  • 二、社会基础:优良的道德认知环境35-37
  • 三、实践基础:有效的道德教育实践37-38
  • 第三节“善”的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38-40
  • 一、认识体验过程38
  • 二、道德认同过程38-39
  • 三、自觉实践过程39-40
  • 第三章“善”与道德认知的背离40-48
  • 第一节“善”与道德认知背离的现象分析40-42
  • 一、当今社会道德问题的表现40-41
  • 二、“善”与道德认知背离的表现41-42
  • 第二节 影响“善”与道德认知背离的原因分析42-48
  • 一、道德认知主体性存在的问题42-44
  • 二、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困境44-46
  • 三、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与主体自觉践行的冲突46-48
  • 第四章 实现“善”与道德认知的统一48-58
  • 第一节 统一主观内容,确定社会价值引导方向48-50
  •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人知善48-49
  • 二、厘清树立道德榜样的标准,引人向善49-50
  • 三、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导人行善50
  • 第二节 统一客观形式,营造良好道德成长环境50-53
  • 一、提高教育者的人格水平,促使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产生51
  • 二、改善道德环境,,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善行”的冲动51-52
  • 三、创新多种方式方法,促使受教育者实现道德内化52-53
  • 第三节 提倡自我反省,促进人自身道德的全面发展53-58
  • 一、加强自我道德省察,明确实践目标54
  • 二、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形成道德实践动力54-56
  • 三、完善个体道德人格,实现真、善、美的统一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窦炎国;论道德认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谢惠媛;;理性:道德认知的必要途径——由道德认知发展的分阶理论获得的启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任强;郑信军;胡瑜;;继承与超越: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J];心理研究;2008年05期

5 陈雅萱;;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群文天地;2012年23期

6 杨衍球;曾钊新;李建华;;论道德认知[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89年03期

7 顾海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03期

8 郭本禹;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5期

9 易法建;论道德认知[J];求索;1998年03期

10 徐秀宏;;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山西青年;2013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华明;李隆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学困生道德认知水准[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2 顾海根;;上海市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郭托娅;;论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实践对青少年犯进行矫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根跃 丁晓攀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史俊颖;弘扬“五四”精神 奉献青春力量[N];四平日报;2014年

3 威海工业技术学校 高军;职业道德课应向学生生活贴近[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刘冬梅;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N];天津日报;2014年

5 常宣文;团结互助 共筑和谐[N];常州日报;2006年

6 曹继军;上海市卢湾区:文明城区创建凸显市民主体[N];光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春梅;思考,是研究生的第一素质[N];三峡日报;2008年

8 江苏省镇江一中 王生;“宽容教育”不可太“宽”[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本报评论员;在职责岗位中砥砺品质[N];人民法院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评论员 耿银平;封杀无助提高“免疫力”[N];法制周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文凤;论道德态度[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红娟;良知在道德认知中的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桂琪;价值澄清模式的团体辅导对儿童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妮;“善”的道德认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袁伟英;初高中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衔接培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许勇;小学生道德认知条件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6 崔映飞;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与宽恕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尚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徐秀宏;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9 刘晓倩;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永莉;职业中专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34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34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2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