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道德认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善”的道德认知研究
【摘要】:本文从“善”的角度探讨道德认知,一方面为改善道德教育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应社会发展问题的需要,促进人们道德生活方式的形成。研究“善”的道德认知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法、学科交叉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参考借鉴中西方思想家对相关问题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展开本文的研究。第一部分首先是“善”和道德认知的概念界定。由于这两个概念内涵丰富,本文专门用一章来论述。关于道德认知,从道德的内涵、道德认知的内涵和特点三方面展开。关于“善”的研究,从“善”的概念、表现、评价标准以及作用四方面展开。最后阐述了“善”与道德认知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从“善”的道德认知的内涵、形成基础和形成过程三方面具体展开,为解读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理论根据。第三部分则揭示了“善”与道德认知背离这一现象,并从三方面分析了原因。第四部分立足于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实现“善”与道德认知的统一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善” 道德认知 “善”的道德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7
- 一、选题缘由8-10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综述10-16
- (一)国内研究综述10-13
- (二)国外研究综述13-15
- (三)结论15-16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6-17
- (一)研究思路16
- (二)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道德认知”与“善”的概念界定17-32
- 第一节 道德认知17-23
- 一、道德的内涵17-19
- 二、道德认知的内涵19-22
- 三、道德认知的特点22-23
- 第二节 善23-28
- 一、“善”的内涵24-25
- 二、“善”的表现25-26
- 三、评价“善”的标准26-27
- 四、“善”的作用27-28
- 第三节“善”与道德认知的关系28-32
- 一、“善”与道德的关系28-29
- 二、“善”与道德认知的关系29-32
- 第二章“善”的道德认知32-40
- 第一节“善”的道德认知的内涵32-34
- 一、“善”的道德认知的理论渊源32-34
- 二、“善”的道德认知的内涵34
- 第二节“善”的道德认知的形成基础34-38
- 一、心理基础:符合认知主体的利益需要34-35
- 二、社会基础:优良的道德认知环境35-37
- 三、实践基础:有效的道德教育实践37-38
- 第三节“善”的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38-40
- 一、认识体验过程38
- 二、道德认同过程38-39
- 三、自觉实践过程39-40
- 第三章“善”与道德认知的背离40-48
- 第一节“善”与道德认知背离的现象分析40-42
- 一、当今社会道德问题的表现40-41
- 二、“善”与道德认知背离的表现41-42
- 第二节 影响“善”与道德认知背离的原因分析42-48
- 一、道德认知主体性存在的问题42-44
- 二、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困境44-46
- 三、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与主体自觉践行的冲突46-48
- 第四章 实现“善”与道德认知的统一48-58
- 第一节 统一主观内容,确定社会价值引导方向48-50
-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人知善48-49
- 二、厘清树立道德榜样的标准,引人向善49-50
- 三、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导人行善50
- 第二节 统一客观形式,营造良好道德成长环境50-53
- 一、提高教育者的人格水平,促使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产生51
- 二、改善道德环境,,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善行”的冲动51-52
- 三、创新多种方式方法,促使受教育者实现道德内化52-53
- 第三节 提倡自我反省,促进人自身道德的全面发展53-58
- 一、加强自我道德省察,明确实践目标54
- 二、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形成道德实践动力54-56
- 三、完善个体道德人格,实现真、善、美的统一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窦炎国;论道德认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谢惠媛;;理性:道德认知的必要途径——由道德认知发展的分阶理论获得的启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任强;郑信军;胡瑜;;继承与超越: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J];心理研究;2008年05期
5 陈雅萱;;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群文天地;2012年23期
6 杨衍球;曾钊新;李建华;;论道德认知[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89年03期
7 顾海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03期
8 郭本禹;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5期
9 易法建;论道德认知[J];求索;1998年03期
10 徐秀宏;;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山西青年;2013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华明;李隆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学困生道德认知水准[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2 顾海根;;上海市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郭托娅;;论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实践对青少年犯进行矫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根跃 丁晓攀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史俊颖;弘扬“五四”精神 奉献青春力量[N];四平日报;2014年
3 威海工业技术学校 高军;职业道德课应向学生生活贴近[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刘冬梅;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N];天津日报;2014年
5 常宣文;团结互助 共筑和谐[N];常州日报;2006年
6 曹继军;上海市卢湾区:文明城区创建凸显市民主体[N];光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春梅;思考,是研究生的第一素质[N];三峡日报;2008年
8 江苏省镇江一中 王生;“宽容教育”不可太“宽”[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本报评论员;在职责岗位中砥砺品质[N];人民法院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评论员 耿银平;封杀无助提高“免疫力”[N];法制周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文凤;论道德态度[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红娟;良知在道德认知中的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桂琪;价值澄清模式的团体辅导对儿童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妮;“善”的道德认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袁伟英;初高中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衔接培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许勇;小学生道德认知条件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6 崔映飞;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与宽恕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尚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徐秀宏;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9 刘晓倩;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永莉;职业中专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34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3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