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学:跨学科协作研究的典范
本文关键词:工程伦理学:跨学科协作研究的典范
【摘要】: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方法和路径。工程伦理学已成为跨学科协作研究的典范。美国国家社会环境研究中心的成立运行,更是从制度、规范层面全面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荣誉研讨课程也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在课程教学中运行协作研究的重要方式。研究并借鉴美国工程伦理学、社会环境研究中心、荣誉研讨课的运行经验和管理规范,能够促进我国各类学校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跨学科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工程伦理学 荣誉研讨课 协同创新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工程伦理视域下的工程安全研究”(10CZX018) 北京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美工程伦理规范比较研究”(3055-0015)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CIT&TCD201304043)
【分类号】:B82-059
【正文快照】: 1全面践行教育部“2011计划”,推动学校跨学科研究发展教育部推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为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与现实路径。“协同创新”是实现“2011计划”的重要途径,而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创建新的机制和体制。目前,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启贤;工程呼唤文明——读肖平主编的《工程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01年03期
2 李世新;谈谈工程伦理学[J];哲学研究;2003年02期
3 李世新;对几种工程伦理观的评析[J];哲学动态;2004年03期
4 李伯聪;;工程伦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兼论为“实践伦理学”正名[J];哲学研究;2006年04期
5 李伯聪;;工程与伦理的互渗与对话——再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李伯聪;;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三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6年06期
8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7年00期
9 查里斯·E·哈里斯;;美国工程伦理学:早期的主题与新的方向[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7年00期
10 王伟勤;任姣捷;;中国工程伦理事业的新起点——2007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综述[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7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书确;;普及《工程伦理学》教育是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立本之道[A];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发固体废物资源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韩跃红;;初议工程伦理学的建设方向——来自生命伦理学的启示[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徐书确;;高校文化教育课程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浅析“工程伦理学”内涵[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建立工程伦理学理论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世新;工程伦理学及其若干主要问题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朱勤;实践有效性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超;从工程规划选址和工程师价值观的视角看工程伦理学在我国的本土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唐静;工程受影响者的利益损害类型与工程相关方责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刘洪;工程举报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李荷君;高校卓越工程师的伦理教育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马颖;工程决策和设计中的伦理问题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6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5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