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利他行为得到回报的心理学机制
本文关键词:善有善报:利他行为得到回报的心理学机制
【摘要】:利他行为通常指降低自身生存适合度以帮助其他个体的行为,但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回报却使这一行为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从外在回报看,亲缘选择和性选择两个机制使利他者得到了更大的繁殖利益,直接、间接互惠及群体选择过程则让利他者得到了生存利益。从内在回报看,利他行为能催生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则进一步促进了利他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利他行为得到内在回报的理论机制,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则能为这种机制提供生物学上的解释。利他行为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提升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有效方法。未来研究者应关注利他回报机制的文化差异,利他负担及可能的调节变量等。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利他行为 外在回报 内在回报 心理机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慈善捐助的心理诱发机制研究”(15BSH083)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利他行为的启动机制和内隐测量研究”(13YJA190006)
【分类号】:B82-054
【正文快照】: 利他行为通常被定义为降低自身生存适合度以帮助其他个体的行为[1]。这种有代价的行为本身是不利于生存的,却又为何经受住了自然选择的严格考验,而使利他基因得以保存?对这一达尔文难题科学正一步步逼近它的正确答案。利他行为看似是无私的,却有意无意间能得到来自外在和内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俐萍;;角色体验,让孩子品尝利他行为的喜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3期
2 晓晴;关于人的利他行为的几点思考[J];怀化师专学报;1990年05期
3 郑健成 ,潘洁 ,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02期
4 黄晓凤;;试论利他行为及其培养[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张敏;王乐乐;刘静;;感戴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现实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04期
6 王兰枝;5~7岁蒙、汉族幼儿利他行为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周志荣;刘丽;;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S2期
8 李薇;陈晓梅;金晓君;赵妍;李丽娜;;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6期
9 董志勇;;利他行为与利己动机[J];书摘;2008年04期
10 杨美荣;李建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希琳;谢晓非;;危机情景中利他行为对身体负重感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蒋达;王歆睿;傅丽;周仁来;;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谢晓非;;利他行为仅仅利他吗?[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郑显亮;;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姜春艳;刘华山;马玉芝;刁春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及利他行为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李一员;吕建国;高雪梅;谭小宏;李红;;儿童在灾难中的分享行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谢晓非;李靖宇;胡天翊;;利他行为温暖人心[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晓芳;高湘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研究——利他行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林;“做好事有利可图”让道德更亲切[N];联合日报;2012年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张劲硕 张树义;含英咀华 慧解别具[N];光明日报;2001年
3 张锦志;利他还是利已[N];学习时报;2000年
4 新华社国际部 姜岩;“道德”的多版本解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华凌;孩子是不是生来就自私?[N];科技日报;2007年
6 刘霞;脸红让你更有魅力[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鹏;基于互惠、非直接互惠和群体文化选择的利他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李一员;自然灾难改变儿童的利他行为[D];西南大学;2013年
3 刘巍巍;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健;利他行为的模型构造与数量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羽洁;中职生自我同情的特点及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5年
2 黄雪珂;大学生内隐、外显网络利他行为特点及其与大五人格、道德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许珊珊;感戴心理干预对初中生利他行为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黄丽华;男性服刑人员利他行为倾向与利他信息注意偏向[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岳玉洁;特质移情和同情情绪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小梦;大学生利他行为及其培养[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7 梁羽;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8 杜沙沙;大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与利他行为水平及其内在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晨;中小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胡雁波;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73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7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