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走向伦理关怀—当前我国随迁子女关怀伦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8:04

  本文关键词:走向伦理关怀—当前我国随迁子女关怀伦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随迁子女 正义 仁爱 关怀伦理 伦理关怀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他们的子女迁入了城市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往往从事着社会底层又脏又累的工作。在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他们的子女们的成长状况和成长环境也逐渐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在城市新的生活环境的冲击下,这些随迁子女在城市里的身心成长现状如何?父母和家庭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多大的关怀与帮助?他们所接受的来自外界的伦理关怀状况如何?最有利于随迁子女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关怀实践路径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以城市里随迁子女作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成长关怀状况作为研究内容,对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伦理关怀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首先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环境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分析了当前随迁子女的生存现状及其问题,在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选题的意义和大致的研究思路。然后是对我国随迁子女关怀伦理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介绍了本文的关键词的概念界定和分析了中西方各自的传统的关怀伦理思想,以及关怀伦理的理论基础。接下来论述了对随迁子女实施伦理关怀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在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随迁子女的家庭在自然关怀这个方面相对弱化的现状、随迁子女自身在面对城市新环境时自身的不适应,以及对随迁子女的伦理关怀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谐这一点进行了分析。接下来阐述了对随迁子女实施伦理关怀时,应该遵循的几个重要价值原则。最后介绍了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随迁子女自身等不同的角度来完善伦理关怀的途径和方式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随迁子女 正义 仁爱 关怀伦理 伦理关怀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我国随迁子女的生存状况及存在的问题9-11
  • 1.1.1“随迁子女”之所指9-10
  • 1.1.2 随迁子女的生存状况及问题10-11
  • 1.2 关于随迁子女问题的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伦理学视角下随迁子女问题研究14-15
  • 1.3.1 研究内容之侧重14-15
  • 1.3.2 研究方法之不同15
  • 1.4 创新之处15-17
  • 第二章 关怀伦理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17-28
  • 2.1 相关概念界定17-22
  • 2.1.1 关怀伦理17-18
  • 2.1.2 自然关怀18-19
  • 2.1.3 伦理关怀19-22
  • 2.2 中西方关怀伦理的思想渊源22-25
  • 2.2.1 中国传统关怀伦理思想22-24
  • 2.2.2 西方传统关怀伦理思想24-25
  • 2.3 关怀伦理的理论基础25-28
  • 2.3.1 正义论25-26
  • 2.3.2 仁爱论26-28
  • 第三章 随迁子女问题伦理关怀的必要性28-34
  • 3.1 自然关怀的弱化或强化28-30
  • 3.2 城市化背景下关怀对象所面临的挑战30-33
  • 3.3 对随迁子女伦理关怀促进了社会公平33-34
  • 第四章 随迁子女伦理关怀的价值原则34-42
  • 4.1 同情原则:注重主体换位思考34-35
  • 4.2 兼爱原则:追求社会性关爱35-37
  • 4.3 适度原则:把握关爱的限度37-38
  • 4.4 向善原则:培养健康阳光的人格38-42
  • 第五章 实施对随迁子女伦理关怀的路径选择42-57
  • 5.1 营造伦理关怀的社会氛围42-43
  • 5.1.1 加强媒体宣传,扩大伦理关怀典型的影响力42
  • 5.1.2 加强活动引导,培育伦理关怀情感的双向性42-43
  • 5.2 确立正确的家庭关怀理念43-46
  • 5.2.1 把握自然关怀的度43-45
  • 5.2.2 促进随迁子女身心健康45
  • 5.2.3 以身作则,,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45-46
  • 5.3 规范学校的关怀教育46-51
  • 5.3.1 提升教师的关怀素养46-49
  • 5.3.2 优化学校课程设置49-50
  • 5.3.3 破除“唯分数论”,促进随迁子女自由全面发展50-51
  • 5.4 提升随迁子女对伦理关怀的内化能力51-52
  • 5.4.1 促进随迁子女感知关怀51
  • 5.4.2 帮助随迁子女理解关怀51-52
  • 5.4.3 引导随迁子女回馈关怀52
  • 5.5 完善对随迁子女关怀的相关政策52-54
  • 5.6 对随迁子女伦理关怀的实践案例54-57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57-58
  • 6.1 随迁子女成长关怀总结57
  • 6.2 随迁子女成长关怀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艳华;何昱;;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伦理关怀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9年01期

2 李俊奎;梁德友;;论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几个理论问题:概念、维度与依据[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3期

3 梁德友;傅瑞林;;论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中的人道主义原则[J];学理论;2009年32期

4 皮湘林;;老年闲暇的伦理关怀[J];伦理学研究;2010年05期

5 张居永;;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6 唐凯麟;张静;;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养老的伦理关怀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7 陈芬;网络技术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关怀[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龚会莲;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葛晨虹;伦理关怀与社区管理[J];伦理学研究;2005年01期

10 孟凡平;;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现代视角[J];齐鲁学刊;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肖文;;构建和谐社区需注重伦理关怀[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晓刚;迟到的伦理关怀[N];中国摄影报;2014年

2 梁德友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以公共政策激发弱势群体潜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赵继伦;在伦理关怀中构建和谐社会[N];吉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尹建新;儿童国际收养伦理关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安琪;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及实践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石木珍;“蚁族”伦理关怀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玲;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4 王瀛;留守儿童伦理关怀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5 邱婷婷;走向伦理关怀—当前我国随迁子女关怀伦理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年

6 李婷;论弱势群体的制度伦理关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张庆;论伦理关怀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实现路径[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8 项紫葳;我国“失独者”群体伦理关怀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王晓峰;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伦理关怀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慧;城市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74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74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9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