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当代中国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9:19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消防官兵 职业道德 规范


【摘要】:消防工作是关系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事业,其核心在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根本在于维护社会民生基础。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个体生命和财产安全始终是社会成员最根本、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利益,以同火灾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灾害做斗争的消防职业相伴而成,调节消防专职人员在从事消防工作过程中各种道德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也随之形成和发展,并在维护社会成员生命财产安全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履行政府公共消防安全管理职能的公安消防部门实行现役制,其主体为消防官兵,主要承担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等职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和军队不断改革的重要时期,消防官兵职业道德和其它的职业道德一样,也呈现出了新变化和新特点。同时,消防官兵在日复一日的灭火救援、执法监督、日常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上的困惑。 本文从消防官兵当前出现的困惑着手,提出了消防官兵职业道德,随后分析了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的概念,再从生命权和财产权的重要性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消防官兵职业道德,同时,在诸多关于职业道德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消防官兵职业道德进行了理论论证,最后阐释了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消防官兵应当遵守怎样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对消防官兵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了综合论述。开展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研究,有助于广大官兵正确认识党对军队的总要求和对消防部队①的具体要求,深刻理解献身消防事业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其从事消防安全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意义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消防官兵 职业道德 规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文献综述8-10
  • 1.国内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8-9
  • 2.国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9-10
  • 第1章 绪论10-12
  • 1.1 选题依据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3 可能性创新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第2章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的提出12-15
  • 2.1 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中的困惑12
  • 2.2 消防官兵在执法中的困惑12-13
  • 2.3 消防官兵在管理中的困惑13-15
  • 第3章 何为消防官兵职业道德15-18
  • 3.1 职业道德15-16
  • 3.1.1 职业的产生15
  • 3.1.2 职业道德的产生15
  • 3.1.3 职业道德的定义15-16
  • 3.2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的定义16-18
  • 第4章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何以必要 #18-24
  • 4.1 灭火救援以抢救生命为最高价值18-20
  • 4.1.1 生命权的含义18-19
  • 4.1.2 生命权之于人的重要性19-20
  • 4.2 保护财产是消防工作的主要任务20-22
  • 4.2.1 财产权概念20
  • 4.2.2 私有财产权之于公民的重要性20-22
  • 4.3 消防官兵肩负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22-24
  • 第5章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何以可能24-32
  • 5.1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的人性论哲学基础24-26
  • 5.2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责任的产生26-27
  • 5.3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的价值基准——职业良心的塑造27-32
  • 第6章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的特征32-37
  • 6.1 客观性与主观性32-33
  • 6.2 稳定性与连续性33-34
  • 6.3 公共性与政治性34-35
  • 6.4 群体性与个体性35-37
  • 第7章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37-46
  • 7.1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原则37-39
  • 7.1.1 人道主义原则37-38
  • 7.1.2 奉献原则38-39
  • 7.2 消防官兵职业道德规范39-46
  • 7.2.1 听党指挥、勇于牺牲40-41
  • 7.2.2 生命至上、服务群众41-42
  • 7.2.3 公正执法、廉洁自律42-43
  • 7.2.4 敬业奉献、文明友爱43-46
  •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3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刘茜;刘欣葵;;“国家视角”下的北京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表达[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6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7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刘效民;韦秀远;;垦区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理论研究[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9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红娟;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3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13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