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现象成因的多维审视
本文关键词:“旁观”现象成因的多维审视
【摘要】:"旁观"现象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各学科普遍关注的论题。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心理学从微观的角度,指出它与人们基本的归因错误、群体责任分散有关;社会学和经济学从宏观的角度,指出它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个体的解放以及归属感的降低、道德行为的成本低于预期收益有关;伦理学将微观与宏观统一起来,指出它与个体道德信仰缺失、非正义性制度的存在有关。对"旁观"现象这种道德扭曲行为的纠正,同样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旁观 成因 心理学 社会学 经济学 伦理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德旁观现象研究”(12BZX068)
【分类号】:B82-05
【正文快照】: “旁观”,即以超然的心态置身事外,静观事态的发展。一般而言,“旁观”是不论观之对象的,如观看表演、观看电影等。本文所探讨的“旁观”,特指当他人或社会公共生活受到侵害时,在场的目击者一味消极观望或等待,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最终导致悲剧或苦难发生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益明;“不信春风唤不回”─—“见危不救”心理障碍的破除[J];道德与文明;1995年04期
2 高德胜;;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黄岩;;“旁观者”的现代生产及其超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韶颖;;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精神内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韩德强;;禁止活体角膜移植的学理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博玫;;“日常叙事”审美与《紫罗兰》表述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薛雯;“颓废”的美:城市的另一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王艳;;道德教育蕴涵价值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习胜;;国外“道德悖论”研究概要与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牛耘;;浅议自然美在中国园林中的表现形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9 王婷;;无情、无奈还是无愧:——从意识形态角度探究《吾国与吾民》汉译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沈奕斐;;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李继凯;;论鲁迅与中国书法文化[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淑芹;;社会公德制度化建设的价值理由[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杨伟清;;社会公德:范围与特征[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刘树君;;经济学数学化的哲学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徐佳;;技术意志初探[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翟晓燕;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孟杰;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有效途径[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郝淑芹;;重提“经济人”的理性情结——兼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素质基础[J];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朱力;旁观者的冷漠[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韩建磊;赵庆杰;;道德失范与陌生人伦理缺失[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韩建磊;;基于利益维度的“好人”标准探析——以袁厉害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茂堂;试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之背谬[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周荣华;交换:道德行为的主体结构关系[J];学海;2001年01期
3 曾小五,曾建平;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辨析[J];求实;2004年08期
4 刘浩;;试析道德冷漠与道德行为重构[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刘婷;;大学生非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龚涛;张文渊;;关于道德唤起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8期
7 聂佃忠;王芳霞;;道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1期
8 ;声明[J];粤海风;2012年06期
9 任鹏;关于道德行为的区分和价值[J];中州学刊;1982年02期
10 尹协和;;道德行为的反馈及其利用[J];学术月刊;198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靖东俊;曹贵康;;金钱奖励刺激下大学生说谎行为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课题组;;认识自己 革新自己 成就自己——关于高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矫治的实践与思考[A];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暨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崔伟兰;;重视实践体验促进道德行为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万志全;李萌;张海燕;;大学生人格化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探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欣悦;;金钱心理学[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杨小华;;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王俊;;伦理的“天理”预设与道德行为何以可能的问题[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琳;;众手浇开德育花[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班建武;学生道德行为缘何知行脱节[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周龙;英雄理应得到由衷的敬意[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李力言;破解扶老难题拒绝袖手旁观[N];江西日报;2011年
4 赫山区农科所 曹永生;论人道德行为与道德培养[N];益阳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沈海;“创卫”与“守卫”[N];陕西日报;2008年
6 YMG记者 李珑;烟台掀起学习“40则”热潮[N];烟台日报;2010年
7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金虎;我们时代全面发展的新人[N];辽宁日报;2010年
8 苗勇;法律是被动的精神[N];法制日报;2010年
9 周正;我们需要怎样的“见义勇为法”[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本报评论员 刘敏;用文明的方式促进公德[N];长江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萍;高中生道德行为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晓冬;中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发展及其与道德行为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永航;记者道德行为的选择与评价[D];广西大学;2004年
4 廖小芳;论道德行为的失范及其引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黄燕芝;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倩;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天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魏 静;高中生道德类型与道德行为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许丽莎;道德同一性和敏感性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锋;中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7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1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