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的生态伦理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勒克莱齐奥的生态伦理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勒克莱齐奥 生态伦理观 本体诠释学 空间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摘要】: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大作家勒克莱齐奥的系列作品中包括很多生态伦理研究的对象性元素,但我们绝不可单纯地从一般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他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向一种对自然的回归,但“自然”的内涵不仅包括原初的自然、自然的本然,还包括人性的自然。这种自然的观点,透过对主流文明压制边缘文明、都市扩张压制人性的文学叙事,透过作家本人对古老边缘文明的深层体验,透过对人性感知世界能力的超现实主义呓语,表达为一种与有本体论的伦理学有内在契合并指向自然、都市与人性合理关联共生创化的整体主义生态伦理观。勒克莱齐奥一生著述宏大丰富,且他的旅行与写作仍在不断继续着。“旅行”、“写作”的意义在他那里很不简单,不仅是在“建立一种道德和伦理”,更是一种两相统一、参与世界文明进程的实践创造。对作家生平和主要著作的了解、对其思想形成的现实和理论根源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捋清那被称为“生态伦理观”思想生长的破碎的历史图景。我们必须习惯勒克莱齐奥的叙述方式,它表达的是一种伦理的观点,但使用的却不是伦理学的语言,或者,可以轻易转化成伦理学语言的语言——甚至在文学领域,它的价值与超凡之处,也正是因为它对传统文学语言和思想形式的超越。自然、都市和人性是勒克莱齐奥生态伦理观的三个重要维度。但此一三维由生长在特定文明形态中人的生命和人类的历史之时间贯穿形成一种四维的超现实主义叙事,时而充满着混乱的精神纠结,时而又打破万物的界限,所有的话语都交融在一起,你有千万只耳朵也听不过来,你有千万张嘴巴也说不清楚。你只能进入其中,进入那种齐一的境界与状态:因为它不是一种听说的语言。它是一种只能通过精神流浪去感知的语言。伦理学也有理论和流派的差异,我们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勒克莱齐奥,应该回归到一种有本体论的、指向根源问题的伦理学,只有通过本体诠释才能真正诠释勒克莱齐奥。勒克莱齐奥的生态伦理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很难确定地表述。你不能脱离他本身的语言,一种与文学亲近胜过哲学的语言。哲学的思维方式负责给他开放性的文学表达写上结尾,能够参与诠释的整体性过程但不能代替它本身的言说——它本身的言说才是真正的道路,哲学领悟只是道路尽头美丽却可能犯错的转弯。可以算作伦理学的一个总结是:我们必须亲近、理解和回归原初自然(自然、神话和祖先),因为它是伦理意识的源头、伦理精神的动力;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都市空间的实质和它对人精神空间的侵蚀;在前两个努力的状态之中我们找到感知世界的新方式,突破逻辑对生活的束缚达到心灵的伦理世界。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 生态伦理观 本体诠释学 空间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论11-20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8
- 三、本文思路和研究方法18-20
- 第一章 勒克莱齐奥生态伦理观的背景渊源20-30
- 第一节 其人其书20-23
- 第二节 现实背景23-26
- 一、童年的特殊经历,或某种伦理意识的萌芽23-24
- 二、婚姻的影响,重要转型24-25
- 三、游历世界,,用写作与旅行理解多元文化之根25-26
- 第三节 理论渊源26-30
- 一、神话人类学26-28
- 二、文学伦理28-30
- 第二章 勒克莱齐奥生态伦理观的三重维度30-50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的原始合理性与自觉意识30-35
- 一、自然之境作为伦理之源30-32
- 二、神话的实在性与道德之源32-33
- 三、祖先记忆与创造着的伦理33-35
- 第二节 都市:文明冲突、空间转换与重新出发35-43
- 一、空间的三种形态35-38
- 二、都市空间的异化38-40
- 三、身体政治与空间革命40-43
- 第三节 人性:感知、存在与道德自由43-50
- 一、人对世界的三种感知方式43-45
- 二、人在世界的三种存在方式45-47
- 三、人类世界的三重和解47-50
- 第三章 勒克莱齐奥生态伦理观的意义与启示50-59
- 第一节 亲近、理解和回归原初自然——“感知为生命的度量单位”50-53
- 一、生态伦理觉悟50-51
- 二、冲突中的和谐51
- 三、道德的创造性51-53
- 第二节 反思、批判和重塑都市空间——“以存在而存在”53-55
- 一、存在之思与空间整合53-54
- 二、伦理氛围与都市再生54-55
- 三、“合外内之道”55
- 第三节 体验、营造心灵的伦理世界——“生活不是逻辑”55-59
- 一、突破逻辑的束缚56-57
- 二、敬畏感与仁爱心57
- 三、行动的道德主体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枢元;张守海;;勒克莱齐奥与我们[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2 邱睿;;勒克莱齐奥的中国式阅读——兼论《乌拉尼亚》和《桃花源记诗并序》[J];名作欣赏;2009年05期
3 勒克莱齐奥;余中先;;在悖论的森林中——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摘选)[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1期
4 宋晓春;言岚;;勒克莱齐奥的文学生态观[J];求索;2009年01期
5 鲁京明;冯寿农;;与沙漠的和谐结合——析勒克莱齐奥的《沙漠》[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6 袁筱一;;探索人性的寓言世界——论勒克莱齐奥的作品[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7 谭成春;;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历程简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8 高方;许钧;;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9 卢志博;;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克莱齐奥《战争》评析[J];新东方;2009年04期
10 马玉琛;;作家不可以做词奴——兼评勒克莱齐奥的《战争》[J];小说评论;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娴;;勒克莱齐奥《沙漠》一书中的嵌套结构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樊伊人;;追寻的旅程——评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钧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所认识和理解的勒克莱齐奥[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曾进邋董铭;勒克莱齐奥 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董强;勒克莱齐奥:其人,其作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晓阳;诺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名作全新面市[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7 翟业军;勒克莱齐奥《奥尼恰》:逆流而上,来到异托邦[N];文艺报;2011年
8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靠了革命,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坐在这里”[N];南方周末;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我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到幸福[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深圳商报驻沪记者 卢羽华;演讲“太法国” 读者“听不懂”[N];深圳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璐;回归自然[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利华;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生态思想[D];苏州大学;2010年
2 关晶;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雪娇;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s
本文编号:935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3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