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人格美育的开展
本文关键词:论新媒体环境下人格美育的开展
【摘要】: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扑面而来,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素养技能偏低,以致出现了以丑为美、美感缺失和审美弱化等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和美育的消极影响,进而扬弃传统法文化,创建新的现代法治文化;突出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营造校园法治和人文氛围。并将法治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创造力;结合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人格教育等。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新媒体 法治教育 人格美育
【分类号】:B825
【正文快照】: 前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扑面而来,大学生中出现了法律意识淡薄、素养技能偏低,甚至以丑为美、美感缺失和审美弱化等共性问题。而在此条件下所出现的问题欲求最佳解决,绝不能仅仅依靠法治教育,还要有人格美育的措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高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国峰;魏春明;;试论中国古代调处制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卉芳;;论成文法在农村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3 刘康磊;;无讼与厌讼之辩[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4 王烨;“程序先于权利”原则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借鉴价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刘吉涛;;中西小传统诉讼观念之比较——以民间法谚为视角[J];北方法学;2008年04期
6 朱腾;;秦汉时代的律令断罪[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7 徐淑芬;;论法律传统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李旭斌;张伟斌;;清末修律始末及其评价——从法律移植的视角观察[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屈振辉;;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法治的启示[J];边缘法学论坛;2009年02期
10 李国振;;中国战时抗命罪的历史沿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赵丹;;我国检察机关职权范围与领导体制的演变[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晓芒;;从法律制度建设看逻辑的求真作用和求善作用[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5 邱志红;;从“刘逯情杀案”探测民国北平律师的执业实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1年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家富;清乾隆朝强化“国语”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曲玉梁;民初大理院及其民事判解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袁哲;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复旦大学;2011年
8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郭正怀;民国时期审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潘俊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本文编号:936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3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