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时代犯罪新趋势及控制和预防对策简论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rime type in the high-tech era is firstly the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ases of combination of high-tech crime and economic crime, the second is the increase of intelligent crime, the third is the increase of game-type crime; The fourth is the combination of high-tech crime and drug crime, forming a new type of complex crime.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high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expanded the space area of crime, and developed from natural space to electromagnetic space, cyberspace and psychological space. The main body of crime is young and middle-aged, and has a certa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base and society. Experience. The consequence of crime has serious harmfulness, high danger and concealment.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rime in the high-tech er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root causes, attack and control simultaneously,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crime, grasp the key points,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crime field in the high-tech era. To strengthen the police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to fight against high-tech crimes by high-tech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of victimization, 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and self-protection ability of specific institutions and person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分类号】:D9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守芬,汪明亮;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卜安淳;从犯罪构成看犯罪防控(上)[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3 周亮;从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看犯罪预防的理论体系[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4年02期
4 石经海;;皖北农村毒品犯罪的文化原因分析——以临泉毒品犯罪为样本[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5 王志强;;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刘元;论未成年被害人的被害原因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黄伟明,齐红玲;我国流动人口潜在被害性及其预防[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刘琪;犯罪学研究史上的四个飞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黄石;;“严打”政策的反思与重建[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刘守芬,汪明亮;黑社会(性质)犯罪预防论[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姜国辉;梁金玉;李宛静;;透过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预防犯罪能力之初探——以中国某特别行政区为例[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陆敏;非监禁刑论纲[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苗京平;刑事司法国际合作原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李艳玲;量刑方法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高维俭;刑事三元结构论[D];北京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峰;妨害婚姻家庭犯罪论纲[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翁连金;论防治职务犯罪的制度建设与完善[D];福州大学;2004年
3 郭子贤;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犯罪组织黑社会化的根本原因[D];湘潭大学;2003年
4 吴巍;我国刑事政策的应然选择与实然构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5 王笑男;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梁文舫;加入WTO后中国海关反走私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7 邓红霞;从社区矫正看少年犯出狱后的社会适应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雪彬;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黄小英;犯罪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与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玉兴;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乐春;中国21世纪刑事犯罪趋势预测[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高东燕;DNA分析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3 贾东辉;未来时期突发事件特点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詹万来,詹颖;计算机犯罪的发展趋势[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5 官晓虹;;我国当前洗钱犯罪的原因、特征及趋势[J];知识经济;2009年14期
6 徐振波;徐丽莹;李晓斌;胡海洋;;实验室自动化——法庭DNA检验新趋势[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7 陈巍;;浅谈网络犯罪的特点与趋势[J];硅谷;2011年03期
8 唐扬;云南边疆社会治安形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变化趋势及应对策略初探[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9 陆晨昱;;我国网络犯罪的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10 金永红;慈向阳;;国际化背景下金融犯罪趋势与防范研究[J];经济经纬;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曾凌;;贪污贿赂犯罪趋势定量分析——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为例的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淼;王志远;;外来人口犯罪趋势与原因分析——以宁波地区为样本的分析与考察[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上海市工商局浦东分局 张玉松;入世后公平交易执法趋势探微[N];中国工商报;2001年
2 记者 白剑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N];人民日报;2000年
3 记者游春亮;我国毒品犯罪案件数呈逐年下降趋势[N];法制日报;2002年
4 陈永峰;电子警务——公安工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N];人民公安报;2002年
5 李朝伟 唐光江 叶志平;食品安全性管理发展趋势[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小丽;新型毒品犯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程力远;试论我国黑恶犯罪组织的现状、趋势及防控之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0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33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