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中的黑社会性质组织
[Abstract]:The legal concept of underworld organization can not be limited to a simple annotation of relevant legal norms. More importantly, we should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sociology, regard it as a category of sociology, and make a double analysis of sociology and jurisprudence, otherwise it would be unfair to do so. This article mainly takes the sociology as the angle of view, has revealed that this criminal organization should have several attributes: 1. Organic attributes; 2.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ttribute; 3. "Culture" attribute; 4. Target attribute; 5. Attribute of means; 6. Control attribute; 7. transition attribute.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ure of the underworld organization and the underworld organization are two different criminal organizations.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former reflects the qualit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 infantility of the latter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法律系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莫洪宪,王明星;论澳门反“黑”刑事实体法的特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忠晶;社会问题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刘佰合,蒋保;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3 雷冬文;近代士绅在民众起义中的角色扮演——以广东天地会起义为例[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4 何也明;试论生活文化和社会经济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5 盛治进;邹可观;左新荣;;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转型期我国职业体育观众群体的变迁[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1期
6 余晓敏;中国目前法官信任状况之我见[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翟杰全,陈君;坦白从宽及其制度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张华勤;论计算机网络的社会化功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赖早兴;熊春明;;平等保护:刑法中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J];商业研究;2006年08期
10 尹华丁;;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单位制走向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何隆德;新时期干部成长环境与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梁亚荣;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董才生;社会信任的基础:一种制度的解释[D];吉林大学;2004年
7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9 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杨正鸣;民国时期恐怖活动与反恐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浩;《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柯鸣;我国经济犯罪及侦查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戴新时;有组织犯罪刑事立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4 黄葵;黑社会性质犯罪成因与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王雅丽;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6 李伟;有组织犯罪论[D];郑州大学;2001年
7 谢雅萍;互联网传播与闽台交流[D];福州大学;2002年
8 刘毓颂;有组织犯罪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胡立东;论“性贿赂”犯罪化的正当性[D];苏州大学;2002年
10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永源;;王立军:峥嵘岁月何惧风流[J];检察风云;2011年13期
2 依言;;强者不足惧 弱者不可欺——为“山西割舌案”而谈[J];干部人事月刊;2001年04期
3 马云峰;;警务活动中的武力控制[J];中国刑事警察;2010年04期
4 陈柏峰;;纠纷解决与国家权力构成——豫南宋庄村调查[J];民间法;2009年00期
5 杨宁波;;从袭警案频发谈警察维权[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陈周旺;;当代中国治安体制与国家政权建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韩熙;;心理学角度下的侵犯行为[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8 田相夏;姚建龙;;未成年人“强索类”案件疑难问题与破解[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9 孟宇;;公安边防部队官兵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5期
10 葛维宝;蒲杰夫;;镜鉴美国审前羁押制度[J];中国改革;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善刚;梁科兴;;我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犯罪及其控制[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2 陈明华;仲跻生;;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成因探析及其控制方略[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保平;;解释偷渡现象的一种理论模型——三维一体动力模型[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4 金其高;;论非典型性犯罪的应对[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宋欣;周欣;洪云;付立民;谢天壬;赖万中;陈学锋;邹娜;胡铭;朱显有;马龙虎;古源;秦新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生物学及其他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6 戴金哲;;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杨建群;;论毒品犯罪的特点与对策[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晓峰;王学泰谈黑社会[N];东方早报;2009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打黑的重心是清除权力与黑社会的勾结[N];东方早报;2009年
3 记者 徐日丹;认定黑社会案件要把握“四个特征”[N];检察日报;2010年
4 《方圆》杂志记者 韦洪乾 本报通讯员 刘义军;打黑风暴:为什么是重庆?[N];检察日报;2009年
5 见习记者 张昊;网络“打黑”:斩断利益链是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韦文洁;河北邯郸市打击“地下110”纪实[N];法制日报;2008年
7 武世平;由几起暴力抗税案引出的思考[N];河北经济日报;2000年
8 记者 马竞;邯郸铲除一黑社会团伙[N];法制日报;2009年
9 记者 戎明昌邋通讯员 穗综宣;广州绝不能让黑社会立足生根[N];南方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黄秀丽;被圈定的“黑老大”到底有多黑?[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皆清;台湾地区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克伟;断代式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王雅丽;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孙继祥;黑社会(性质)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胡屹立;黑社会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5 张勇;黑社会犯罪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陈小杉;非法控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核心特征[D];湘潭大学;2003年
7 徐跃飞;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D];湘潭大学;2003年
8 王志贞;广东黑社会犯罪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葵;黑社会性质犯罪成因与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赵昆荣;论有组织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22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42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