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20:45
【摘要】: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改革开放的顺利实现,解决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落脚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犯罪的重要类型,我国学者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的研究还只停留在个别问题的讨论上,本文以社会性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从犯罪学、刑法学及统计学等多视角开展研究工作,尝试开拓这一研究领域的“处女地”,对我国犯罪学理论无疑是一种丰富和提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本文一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性弱势群体;第二章分析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现象;第三章剖析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第四章探究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治理理念和治理政策;第五章探寻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治理模式及路径。社会性弱群体现在已成为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不同学科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界定不尽相同,研究重点也不一样。从犯罪学视角界定社会性弱势群体,以“权利”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一个人若要正常生活或者正常发展,必须要享有一些最基本的权利,这些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平等权等。若一类人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未能享有上述权利,而这类人若要享有这些基本权利需靠国家保护,或者需社会保护才能得以实现(这类人没有明显的生理缺陷,具有基本的劳动能力,但这类人的素质普遍不高),则这类人就是社会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城市贫困群体、农村贫困群体等。从以往的研究来看,通常犯罪类型划分标准包括:犯罪性质、犯罪经历、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研究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主要依据犯罪人享有的权利不平等为标准对犯罪进行类型划分。社会性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城市贫困群体、农村贫困群体等,由于农民工、城市贫困群体、农村贫困群体等享有的基本权利不平等,对他们犯罪可以作为一种犯罪类型来进行研究,也即是本文研究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本文研究思路为探究农民工、城市贫困群体、农村贫困群体的个性犯罪,总结这些个性犯罪现象、规律及犯罪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进一步研究社会性弱势群体类型化犯罪现象、规律及犯罪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从而达到遏制和减少犯罪的目的。目前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呈现出犯罪人年龄低龄化的趋势,且文化程度不高,在犯罪前没有工作或以临时工和散工为主,性格存在缺陷,犯罪后不知后悔所占的比例较高。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抢劫和盗窃为主,二是经济损失较大。就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特征而言,有的因为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对公权力部门不满,进而报复社会,有的因自己的工资被拖欠,而伤害或杀害企业老板,还有的因经济问题和情感问题引发犯罪。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人以判重刑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加剧,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发泄途径不畅通,产生仇恨心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失业,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富差距过大等因素造成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在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治理上,要体现公平、人本主义、禁止歧视,进行倾斜保护及增强权利保障理念;在治理政策上,摒弃“严打”的方式,注重社会支持政策,形成以“社会支持为主,以打击为辅”的治理政策。在治理模式上,现有的治理模式存在不足,应采用“公众参与”的新治理模式,从社会性弱势群体在犯罪前情景预防、犯罪后的刑事应对及其他社会治理路径等方面对其犯罪进行治理。在犯罪前情景预防的具体路径包括增加犯罪难度、提高犯罪风险和降低犯罪刺激、减少犯罪诱因;在犯罪后的刑事应对表现为加强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刑事法律保护,包括在立法上、刑事司法上的对策,对被害人救助措施的完善;社会政策治理路径包括健全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其排泄路径,保障其平等权;打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鼓励社会性弱势群体就业,保障其生存权、劳动权;调整社会结构,确保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机会公平,实现其受教育权、发展权;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等内容。通过对社会性弱势群体在犯罪前进行情景预防、犯罪后的刑事应对及其他社会治理路径对其犯罪进行治理,其目的是保护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权利,从根本上遏制和预防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发生。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治理路径如下图所示: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实质上是人权保障问题。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形势严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他们的权利保障不够,是社会制度方面的缺陷与影响所造成的,对他们的关爱与支持不够。这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应当全力维护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友爱。
【图文】:

研究思路


工、农村贫困群体、城市贫困群体等的犯罪案件,对典型个案、案例进行解剖分析,中归纳分析犯罪主体与客体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整体把握整个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况。4.数据分析法。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还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问卷、社会调查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主要进行单变量描述统计和变量相关因素分析。(二)研究方案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为提出问题、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研究分为四步骤。第一,查找相关资料为本研究做准备;第二,实地调查,以社会性弱势群体犯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资料;展开调查工作;第三,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总结,分析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现状、总结犯罪规律,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影响社会弱势群体犯罪因素,探究其治理路径;第四,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撰写论文具体方案及思路如图 1 所示:

统计图,统计图,类型,问卷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调研数据分析农民工犯罪问题是当前社会管理和犯罪治理的重点课题,,在调研中,选取了一些监狱、法院等进行实地调查、访谈。还进行问卷设计,问卷设计中包括犯罪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收入高低、收入稳定性以及相关经济因素、教育程度等内容对犯罪人进行考察。以下是调研选定的 386 份有效样本的分析,农民工犯罪形式多样,其中抢劫、偷盗、吸毒贩毒、伤害居多,特别是抢劫、偷盗犯罪最为突出,走私贩毒也不容小觑。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1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官晓玲;;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J];今日科苑;2011年12期

2 毕孟琪;黄奥;;紧张理论下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J];前线;2001年05期

5 陈成文;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2621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621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