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以什邡、启东、宁波事件为例

发布时间:2017-04-04 20:56

  本文关键词: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以什邡、启东、宁波事件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五维度分析框架,从社会背景、冲突根源、政治治理、群体心理、组织动员等五个维度解析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与社会背景有关,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冲突、健康权利和风险预防的混合作用,相关制度不完善和当地政府在萌芽期的不当处置是催化因素,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与愤慨、对相关企业项目潜在环境风险的恐惧心理是心理基础,积极分子的动员与抗议的弱组织化是重要原因。简而言之,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是一种源于相关主体利益冲突、普通民众健康权利和环境风险预防需求混合作用的,由积极分子发起动员的预防式抗争。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 预防式抗争 什邡事件 风险预防
【分类号】:D631.4
【正文快照】: 近年来,由环境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迅速增长。人们通常把由环境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称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类群体性事件”或“环境抗争”。按照环境是否已受污染为标准,环境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救济式和预防式两类。①当前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以救济式环境群体性事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2 裴宜理;阎小骏;;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3 秦天宝;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初探——兼与潘抱存先生商榷[J];法学;2001年10期

4 程雨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法律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周声;;试论生态环境发展权及其保护——以四川省什邡市群体性事件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2年30期

6 童志锋;;认同建构与农民集体行动——以环境抗争事件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7 赵立新;;论环境群体性纠纷中的司法救济机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于建嵘;;“信访悖论”及其出路[J];南风窗;2009年08期

9 景军;;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南方周末记者 彭利国 南方周末实习生 沈念祖 赵振江;[N];南方周末;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颜良伟;;冲突与协调:民事抗诉中检法关系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刘长林;储天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4 何平;;现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殷琼;;试析乡村精英在群体性冲突预防中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明成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群体性事件进行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吕欣;;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李广学;杨秀梅;;冲突与和谐——我国转型期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9 陈明凡,宋衍涛;政治冲突与整合理论的产生和发展[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10 林兴初;;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演化及化解机制——基于台州市2005—2009年党政部门信访数据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君;高飞;李俊;;地权纠纷中的法律救济——村庄合并中的农地权属纠纷救济的理想与现实[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洪伟;;“以身抗争”与“以法抗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梦丽;;群体突发事件的初期阻断的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廖小东;曹文波;;民间组织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宋立会;;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8 郝明;;政府转型条件下公民话语权实现的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9 徐昕;田璐;;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许可;;从法律博弈论看土地所有权制度设计——以征地补偿为中心[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9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章佳;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结构的影响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兆丰;基于竞合战略的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优化模式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武俊;人们急需有效及时的公共维权机制[J];北京观察;2005年01期

2 查特吉;关注底层[J];读书;2001年08期

3 陶红英;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J];法学评论;1990年06期

4 王曦;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J];法学评论;1998年03期

5 梁国聚;;关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6年05期

6 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7 王迁;欧美转基因食品法律管制制度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5年10期

8 吴卫星;;中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立法问题与建议[J];环境保护;2008年20期

9 周忠伟;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10 张东娇;认知革命、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卫政;[N];人民日报;2008年

2 潘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冰;《SPS协定》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长秋;;生命科技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制度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本文关键词: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以什邡、启东、宁波事件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85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a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