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世界各国均重视科学技术手段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我国立法也规定了技术侦查。本文就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技术侦查 ,即测谎检查和秘密录音录象等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并就其适用范围、条件、程序及所获得的材料的使用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 刑事 技术 侦查
【分类号】:D918
【正文快照】: 所谓技术侦查 ,是指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各种侦查手段的总称。将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 ,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反映 ,也是实现刑事程序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的客观需要。现代世界各国 ,均重视科学技术手段在刑事侦查中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丹军;;品格证据的法律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汪建成,孙远;刑事诉讼中口供规则体系论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李虹;;两大法系有关司法鉴定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宋英辉,李哲;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5 王超;刑事证人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石利;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借鉴、确立和适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袁海勇;论电子网络证据的证据价值[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熊志海,王莉;证据概念的信息解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巧芳;论我国的拒证权制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宋炉安;;司法权辩析——法律监督权是司法权吗?[J];研究生法学;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马贵翔;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及其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万永海;刑事法庭调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孙连钟;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陈迎新;刑事诉讼理性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李明;在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D];四川大学;2005年
8 袁志;勘验、检查笔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朱立恒;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郭华;鉴定结论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宁波;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杨虹;浅议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李宏;论侦查结构[D];安徽大学;2001年
4 王秋峰;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技术和测谎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李微;论电子证据的确立与运用[D];湘潭大学;2002年
6 黄友明;刑事诉讼证明真理观与价值观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7 王刚;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车丽华;论电子证据[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崔昕昕;论证人证言[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金玉平;论执行权的性质及其运行[D];苏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伟;测谎技术的演变发展及地位[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刘静坤,游文程;关于测谎技术作为侦查手段运用的立法思考[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 宋英辉;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J];法学研究;2000年03期
4 杜宇,殷涛;测谎议:大步走进刑侦领域[J];人民公安;1999年17期
5 王补;测谎知识问答(三)[J];人民公安;1998年23期
6 王志武,刘润达;测谎技术简介[J];党的生活;1999年08期
7 阿铭;在“测谎议”面前[J];心理世界;1999年01期
8 易云飚;论测谎的原理、技术因素及其价值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6期
9 关捷;神机妙算,测谎大师令百余名罪犯原形毕露[J];心理世界;2004年02期
10 朱新秤,舒莹;西方测谎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政法学刊;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贾渭泉;匡培根;李永昌;任淑梅;贾桂梅;;测谎模型与事件相关电位[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杜亚男;傅根跃;叶小卉;朱玉文;胡小晴;;GMT模式下测谎的有效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陈西Z
本文编号:320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32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