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09 18:43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
【摘要】: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的多发性、突发性、复杂性和非理性给当今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力;然而,我们也必须冷静与理智地认识到群体性事件是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状态。不仅从实践角度人们深刻地意识到群体性事件防控与解决的重要性,而且在理论层面,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对此问题也阐述了各自较为详尽的理论见解。既往理论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试图展开对群体性事件防控与解决机制的论证,而以法学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进路对群体性事件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鉴于对群体性事件防控与解决的现实紧迫性与法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的考虑,本文尝试对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展开论述,以引起更多人能从法律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本文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路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序言部分概括地提出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推进本文的论述。第一章以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指导思想,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理论界定与实践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概述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第二章结合当下中国社会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实际状况,总结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恶化趋势及其深层原因。第三章实证考察了目前我们党和政府在建立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从而在借鉴经验与吸取教训的前提下继续完善该机制。第四章系统地阐述了笔者关于强化和完善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的个人观点,主要是从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司法执法能力、确立人权保护机制、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创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教育疏导机制等七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这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最后,基于以上论述得出本文结论:在当今中国社会,把群体性事件放在法治的框架下来看待,采取法律的措施和方式进行防控与解决,是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最佳途径和渠道。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社会转型 法律防控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序言9-12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选题的意义10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四、本文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12-17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12-13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实践认知13-14
-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14-15
-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5-17
- 一、起因上的利益矛盾性15
- 二、过程中的“气场”性15-16
- 三、行为后果上的违法性16-17
- 第二章 近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趋势及其深层原因17-22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恶化趋势17-18
- 一、突发性17
- 二、多发性17
- 三、复杂性17-18
- 四、非理性18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恶化的深层原因18-22
- 一、政治原因19
- 二、经济原因19-20
- 三、文化原因20-22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的现状22-28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的经验22-24
- 一、预案多元化22-23
- 二、劝说调解、化解矛盾23
- 三、强化民主管理23-24
- 四、规范执法24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的不足24-28
- 一、相应的教育缺失24-25
- 二、行政手段重于法律手段25-26
- 三、治标不治本26
- 四、缺少权利保护观念26-28
-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的强化和完善28-35
- 第一节 树立民主法治观念28
- 第二节 完善法律制度28-29
- 第三节 强化司法执法能力29-30
- 第四节 确立人权保护机制30-31
- 第五节 强化民主监督机制31-32
- 第六节 创建利益协调机制32-33
- 第七节 完善教育疏导机制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梅;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龙显雷;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J];公安研究;2001年12期
3 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J];晋阳学刊;2004年01期
4 赵守东;;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症结及解决思路[J];理论探讨;2007年02期
5 冯林;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处置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9年06期
7 陈晋胜,王鹏越;群体性事件政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高文锦,张慧玉;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意义[J];武警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沈惠章;;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思考[J];政法学刊;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822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2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