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17-11-18 02:02

  本文关键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框架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社会 国际规范 文明标准 新文明标准 英国学派


【摘要】: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中国与国际社会规范变迁》(项目批准号:09JAGJW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进人21世纪,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实力与地位的显著变化,中国的崛起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崛起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大国已经成为西方学者、评论家和政治家的广泛共识。②甚至有西方.学者创造了“中美国(Chimerica)”、“两国集团(G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纳德·塔门;亚采克·库格勒;陈琪;吴文成;;权力转移与中美冲突[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3期

2 阎学通;;国际领导与国际规范的演化[J];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01期

3 巴里·布赞;李晨;;英国学派及其当下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2期

4 张小明;;英国学派还是英格兰学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5期

5 马国林;;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从分立到合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乐;王韬与福泽谕吉舆论思想之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武铁传;;全球化对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王志刚;;论张佩纶的改革思想及其时代困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王丽萍;;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政治文化构建——兼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政治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梁晓波,韩天文;论人的解放和存在方式革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宫敬茹;;“兴亚论”与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中国情结[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萍;;浅析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机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8 唐利国;;论日本幕末时期武士忠诚意识的演变——以吉田松阴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郭刚;;论梁启超的国民启蒙逻辑历程[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10 李宗权;;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与叙利亚文明的伊斯兰化[J];长城;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金和;;梁启超的社会公德观[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杨孔炽;;明治前期的日本两大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矫海霞;;从伦理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5 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马国林;;国际社会和天下体系:比较与思考[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7 王龙林;;新殖民主义?中国介入如何影响非洲国家民主进程[A];第八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中军;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7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9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U,

本文编号:1198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198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4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