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模型与国际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形式模型与国际关系研究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讨论了形式模型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认为形式模型对国际关系研究能够产生助益,这主要体现在:通过明晰理论假设,使人们对结论的适用范围有清楚的认识;使研究人员能够对研究对象中涉及的机制进行清晰可靠的分析;通过模型序列,促进知识的积累;避免研究过程中的反复重新论证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沿着理性选择、集体选择和博弈论的发展线索对形式模型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分类号】:D81
【正文快照】: 在国际关系领域,对于是否应该使用形式方法,以及形式方法和形式模型对于理论发展是否具有重要作用,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个争论还没有得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一方面是对形式方法存在一些反对意见,另一方面形式方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仍然得到了许多应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江;;霍布斯丛林的真实模拟——秩序形成的另类逻辑[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2 王春业;;宪法及其生成的经济分析——宪法产生的非文化解读[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3 章帆;;管理的协同效应与组织的社会资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梅其君;陈欢;;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来看库恩的“范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5 黄卫华;经济转型中的制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李先柏;拟线性效用的福利变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袁强;对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的一个注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8 陈玉芝;;兵团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工业化战略博弈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9 孙建华;郑杰文;罗继秋;杨丽娟;;儒家文化、法律之于商业诚信[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10 蔡立雄;王红莉;;经济发展与文化革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于革非;;从库恩的范式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硬核”[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董直庆;王林辉;张屹山;;制度均衡过程和制度效率:基于非对等资源禀赋结构的分析[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朱富强;;协调和监督两类功能的角色变化与法律的未来发展——兼论法律的本质功能及其现实异化[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结果:国家理论[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8 刘树君;;经济学数学化的哲学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李立清;;从经济学视角谈“绿色考场”制度构建问题[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陶蕾;;节约型社会立法取向初探——以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为基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尚海涛;陕西省地方财政风险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钟琪;危机应对体系评估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薇;中国保险监管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志刚;基于适应性效率的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维;奇瑞东方之子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吴继胜;文化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徐扬;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鑫;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所诠释的和合精神[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纪操;诺斯、巴泽尔关于国家理论思想的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沈公韬;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制制度变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刘再衡;制度困境与机会缺失[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薛芳芳;社会资本与契约稳定性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鹏;交易效率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晓荣;河南省农村教育福利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闯;;浅论苏联国际关系理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张历历;试论邓小平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3 任晓;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一些思考[J];欧洲;2000年04期
4 万泰雷;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因素的天平上——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争论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J];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6 ;外交、国际关系[J];全国新书目;2003年10期
7 赵银亮;“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3期
8 胡宗山;假设、模型、范式:方法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J];欧洲研究;2004年04期
9 阎静;理解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10 王义桅;;国际关系的理论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方银;;Formal Models与国际关系研究[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2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金应忠;倪世雄;;和谐世界:哲学、理念与现实[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张玉蓉;;民族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广西三娘湾地区为例[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秦亚青;;学习感悟创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3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纳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要站在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从三大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的未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胡言午;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解放日报;2011年
9 袁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探索通向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 赵银亮;多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复杂系统与国际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2 季庆光;高安全级操作系统形式设计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4年
3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刘自团;我国不同群体大一学生的择校原因差异之调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10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琳;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闫爽;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3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5 许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埃及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7年
6 耿超;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8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施维;地缘文化视域中的中日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孟庆宝;探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25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2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