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与中国古代国家间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古代中国 切入点:国际关系研究 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体系论的视角来看,古代中国是一个体系,即中国体系。以独立的前国家实体作为研究古代中国体系的基本单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具有独立的对外军事与外交功能的前国家实体之间的相互往来构成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实践,形成了复杂的中国古代国际体系,生成了成熟的中国古代国际社会。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的研究需要走出历史定性争议的束缚,利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谱系作为基本框架,从而把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实践纳入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谱系中去,推动构建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ancient China is a system, that is, Chinese system. We can find that the independent former state entity is the basic unit of studying ancient Chinese system.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se former state entities with independent foreign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functions constituted a rich historical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formed a complex ancient Chines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eds to go out of the shackles of historical disputes and use the knowledge genealogy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s the basic framework. Thus,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brought into the knowledge genealogy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hinese school is constructed.
【作者单位】: 广东省委党校;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叶自成;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1期
2 陈梧桐;关于处理我国民族关系史若干原则的商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J];学海;2002年05期
2 程仲棠;“墨辩逻辑学”解构(上)——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J];学术研究;2002年06期
3 戢太坤;20年代魏玛德国与50年代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目标之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6期
4 黄克武;略论梁启超研究的新动向[J];文史哲;2004年04期
5 文学平,陈应琴;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证明[J];探索;2004年05期
6 刘永涛;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一个基本考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7期
7 丁韶彬;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三角和平论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3期
8 苏长和;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国际关系研究[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9 洪邮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种经久不衰的主流范式[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4期
10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鲁瑞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感生神话内容析论——兼论其与两汉经说的关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4 孙若彦;;依附理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潭;;社会转型、政策转轨与制度化政治[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国辉;;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两国对国际法理念的接受为中心[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廖敏淑;;清代对外通商制度[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2 金日;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联合;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4年
4 韩福国;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冯玉军;当代俄罗斯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9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淼;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胡炜;传统基金会及其对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魏茹冰;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林敏;论结社权[D];山东大学;2007年
5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国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万华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朴林;论民众基础与执政党的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义民;略论先秦畿服制与华夷秩序的形成[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征宇;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J];学术研究;2005年09期
2 崔建树;;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3 亢升;;国际关系政治文化解读的背景与意蕴简析[J];兰州学刊;2007年02期
4 曾勇;;科学主义科学观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局限[J];学习月刊;2007年08期
5 周国栋;欧行随笔(续)[J];国际展望;1996年19期
6 王学玉;国际关系研究的地区主义视角[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03期
7 樊勇明;探索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3期
8 达巍;“瓦萨”号的浮沉[J];世界知识;2005年23期
9 ;《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全年总目录[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4期
10 仪名海;;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的意义及其体系的构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巍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化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晓薇;“援手”美国把握三个平衡[N];华夏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高超;沟通将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支柱[N];国际商报;2005年
4 施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东方晓;西亚非洲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严明;法国专家:西方执著单边主义可能接连引发危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执笔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毛中秋;“十二五”期间的中国与俄罗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记者 刘正学、郑园园;胡锦涛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01年
10 亚瑟·丁 本报编译 石江月;中美战略武器竞争[N];世界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汪庆红;监察与制衡[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慧;复杂系统与国际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4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卡林(Karim BATHILY);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种双赢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李晓华;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系统—历史学派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8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9 蒋建忠;印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10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迪禹;试论支配逻辑与制衡逻辑的根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冯江;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尹春芳;二十一世纪日印关系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4 曾华;话语分析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D];暨南大学;2007年
5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雷洋;“疆独”集团发展中的美国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淼;马丁·怀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8 孟庆宝;探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龙第;赫德利·布尔的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卓立克;论蒙古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与前景[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19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1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