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生态民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20:04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 切入点:生态民主 出处:《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工业文明使人们的整个生产和生存面貌实现了巨大的转变,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给人们的发展热情带来了巨大打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类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代替目前的发展模式,并一致地选择了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开创新的历史纪元。生态民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制度保障,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当前世界生态危机现状的描述,分析了发展生态文明的内在需求,进而引申出生态民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要性,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二部分对“生态”、“民主”含义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用民主方式解决生态问题的角度提出了生态民主的概念,介绍了生态民主平等、包容、多元、系统、开放、动态的基本特征,并就实现生态民主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实现生态民主的两种具体形式: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阐述了生态民主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描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从生态文明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入手,阐述生态民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目前生态民主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总结归纳了从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到实现生态民主所要经历的五个阶段:环境友好期、环境恶化期、民众觉醒期、政策重视期、生态民主期,针对我国目前所处阶段提出了我国发展生态民主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对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对德国、荷兰践行生态民主理念良好效果的对比和分析,从意识、政治、社会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实现生态民主的具体途径。本文提出将生态民主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民主的强大整合力和激励作用,通过推进生态民主的发展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和维护生态社会,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走上经济持续增长、生态持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的良性发展道路。
[Abstract]: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made the whole production and survival of people realize the huge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caused 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which has brought a huge blow to people's development enthusiasm, but also brought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Human beings began to explore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to replac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 and unanimously chose to follow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a new historical era.As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democracy has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field of vision.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by describ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ecological crisis, analyzes the inherent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n generalizes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put forward.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ecology" and "democracy" respectively,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from the angle of solving ecological problems by democratic way, and introduces the equality, tolerance, pluralism, system and openness of ecological democrac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principles for realizing ecological democracy, and introduces two specific forms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grass-roots democrac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star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expound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in China, and summarizes the five stages from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to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the period of environmental friendship, the period of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the period of people's awaken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in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e period of policy attention and ecological democracy, and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In the fifth par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good effect of practicing ecological democracy in Germany and the Netherland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ways to realize ecological democracy in our country from three aspects: consciousness, politics and society.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tegrate ecological democracy into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obilize the strength of all social strata,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ful integration and incentive role of ecological democrac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democracy.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ecological society, to promot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n the path of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ec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more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1;D6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玉芬;韩亮;;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重要标志[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年04期

2 许凤霞;;生态文明: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J];求知;2008年02期

3 张妮妮;;生态文明:文明的要素亦或文明的形态[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年03期

4 薛惠锋;;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J];人民论坛;2008年01期

5 曹征海;;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全面振兴[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8年01期

6 刘卓志;;做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地区[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8年01期

7 刘友宾;;积极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J];环境保护;2008年01期

8 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王续琨;;从生态文明研究到生态文明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秦书生;;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艳芹;李世雁;;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浅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单晓娅;涂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彭光华;吴文良;刘光栋;;关于构建生态文明秩序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张继泽;;建设生态文明是长期的战略任务[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于庆月;;科学发展观与天津生态文明建设[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李春才;;第四种文明的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构与实践研究[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7 许振成;张修玉;胡习邦;赵晓光;;生态文明新理念[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韩孝成;;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建设的战略对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吴玉树;;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郑雄;李媛媛;陈红路;何志云;;南宁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袁海军;树立生态强区理念 领跑生态文明建设[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2 张建宇;生态文明,文明的整合与超越[N];人民日报;2007年

3 市委宣讲团成员、市委党校副教授 梁秀丽;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的新理念[N];上饶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温雅莉 苑铁军 李惠均;生态文明:是远还是近?[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复旦大学教授 谢遐龄;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刻不容缓[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万群;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N];贵州日报;2008年

7 林芝地区政协副主席;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N];林芝报;2008年

8 李晋国;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N];延边日报;2008年

9 本报特约评论员;建设生态文明关键靠行动[N];淄博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联邋赵婧 实习生 苏力;专家学者献计“生态文明建设”[N];珠海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邱建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8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马娜;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发展[D];东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义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程丽;技术的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D];河南大学;2009年

3 仲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杨延松;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宗云;中国多元参与式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房安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高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陈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伦理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宋丽萍;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高栋;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6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706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