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情感性信任:国家间互信关系中的深度形式

发布时间:2018-04-24 22:39

  本文选题:国家间互信 + 战略信任 ; 参考:《学海》2017年06期


【摘要】:当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国家间信任的问题。一般来说,国家间互信有三个主要维度:理性选择维度、情感心理维度和文化认同维度,其中的情感心理维度是其中一种深度模式。目前,各国主要强调的是"战略互信",也就是理性选择基础上的关于战略利益方面的互信。但是,国际政治中无政府状态下的战略利益维系的互信并不稳定,国家间更需要发展出一种更深程度的信任,即情感性信任。信任理论认为信任固然有利益的理性计算,也受到行为者情感状态和关系的影响。国际政治中主要理论虽然强调行为体的理性假设,也认为情感心理是一种主要的研究路径。信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情感因素研究,构成了国家间情感性信任的理论基础。决策者和公众的情感状态都影响国家间情感性信任的形成与维持。中美缓和中双方情感增进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情感性信任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这种情感性信任会成为两国长期稳定、友好关系的基石,为当今的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提供了积极的示范。
[Abstract]:At presen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begu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rust between countri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hree main dimensions of mutual trust between countries: rational choice dimension,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dimension, among which the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is one of the deep modes. Mutual trust in strategic interests. However, the mutual trust of the strategic interests under the state of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s not stable, and the country needs to develop a deeper trust, that is, emotional trust. The theory of trust believes that trust is of course rational calculation of interes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motional state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actor. Although the mai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mphasizes the rational hypothesis of the actor, the emotional psychology is a main research path. The study of emotional factors in the theory of trust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stitu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motional trust between countries. The emotional state of the decision-makers and the public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emotional trust among countries. The case of emotional enhanc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a strong proof of the role of emotional trust in national relations. This kind of emotional trust will be the cornerstone of long-term stabilit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provides a positive demonstration for today'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specially the Sino US relation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性项目实施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军峰;全球化浪潮对国家主权的挑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陈乐平;新世纪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J];岭南学刊;2002年02期

3 刘青建;国家主权理论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黄晓辉;黄喜春;;论国际经济机制与国家主权的和谐共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舒毅;;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初探[J];保密工作;2012年09期

6 泽夏;经济国际化趋势对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J];战略与管理;1995年03期

7 杨云鹏;发展生产力与国家主权[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年02期

8 肖显静;生态危机中的国家主权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0年08期

9 仲文;维护国家主权 坚决抵制“封圣”[J];中国宗教;2000年05期

10 谢晓娟;论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及国家主权的维护[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明;陈国良;宋涛;;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权思想理论的奠基者[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2 赵月枝;;数字时代中国对国家主权和技术自治的维护:希望、讽刺与不确定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4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8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黄海涛;;国际关系理论评价问题浅析——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黄广南;志存高远:突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N];海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严正 马剑;国家主权不可侮[N];人民日报;2000年

3 钟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N];人民日报;2013年

4 山东检验检疫局 姜军;行使国家主权 维护全民利益[N];中国国门时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媛 本报通讯员 田义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保障国家和平发展[N];法制日报;2013年

6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东研究所副所长 刘中民;主权概念:真实还是虚拟?[N];东方早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媛 本报通讯员 田义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保障国家和平发展[N];法制日报;2013年

8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国家主权概念正在变化[N];长江日报;2011年

9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保障南海生态文明就是巩固国家主权[N];东方早报;2014年

10 ;坚决支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徐晓明;全球化压力下的国家主权[D];复旦大学;2004年

3 丁榕俊;国际关系理论的复杂性转向-“复杂系统”研究[D];外交学院;2016年

4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6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7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于海洋;帝国主义批判与世界国家的规范性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英;网络化时代的国家主权[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段元秀;论国家主权的变动及新型国家主权观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长谦;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与国家的应对[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孙红彦;均势条件下国家寻求安全的行为模式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东野英男;小国的对外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6年

6 毕波;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7 张雪;论国际组织中的国际授权[D];吉林大学;2016年

8 刘高吉;转基因技术对国家主权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9 吴汀亭;从中白工业园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与挑战[D];外交学院;2017年

10 韩吉;中国联盟战略的可行性分析[D];外交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1798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798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8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