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民众正义观念变迁

发布时间:2018-06-01 20:41

  本文选题:社会转型 + 民众正义观念变迁 ; 参考:《吉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民众正义观念是普通民众对社会资源应当如何分配才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现在主体、客体、对象、原则适用等方面。民众正义观念具有历史性的特征,是与特定的社会关系相适应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从社会成员结合形式来看,社会的现代化体现为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从社群到社会的变化。相应地,这必然会推动社群正义观念向社会正义观念的变迁。而推动观念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生活经历根本变化。同时,民众正义观念还具有具体性的特征,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正义观念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的民众正义观念在主体上体现为传统权威和人际互惠,在客体上体现为生存和安全,在对象上体现为地缘和血缘,在原则上体现为需要和对等,在原则适用和依据上体现为差序和伦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转型已经使得民众的生活经历有了质的变化。本文主要是立足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在整合社会转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以及社会正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历时态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民众正义观念变迁问题。本文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当前民众正义观念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社会转型是如何通过改变社会成员的生活经历进而影响民众正义观念变迁的。在总体特征上,本文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民众正义观念呈现出一种“变与不变”共存的特征。从不变的方面看,家庭领域的一些传统的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例如需要原则依然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领域功能的分化使得家庭的功能逐渐简单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的作用已经不重要。因此家庭领域的一些观念没有发生变化。从变化的方面看,社会不同领域功能的分化必然要求形成与特定领域相适应的观念,当前这些观念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不同步的特征。其中,在政府再分配偏好、机会平等原则、比较对象选择等内容上已经体现出明显的现代特征;而在社会纠纷解决主体偏好、结果导向的社会正义原则重心、基于利益得失考量的权利观念等方面的传统特征还很明显。在社会转型对民众正义观念变迁的影响上,本文研究发现城市化、市场化程度、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城市化等因素的确能够对民众正义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产生影响,但是,具体能够对民众正义观念相关内容的变迁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存在差异的。民众正义观念转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传统正义观念的转型,论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收入水平、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严格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解决城乡二元分立问题、强化政府公信力建设、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公共理性为指导促进现代公民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 life course theory and social justice theory ,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 We should strictly regulate income distribution order through the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 effectively solve the duality problem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 vigorously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 promote the growth of modern citizens by public reason ,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family virtue and other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2 麻宝斌;钱花花;杜平;;公平优先于公正——中国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状况的实证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02期

3 狄金华;郑丹丹;;伦理沦丧抑或是伦理转向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农村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研究[J];社会;2016年01期

4 赵晓航;;转型期中国民众的分配公平感与不平等归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实证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5 周浩;龙立荣;;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攀比效应与虚荣效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2期

6 宋旭明;;罗马法中的“权利”抑或“应得”——拉丁语词Ius之含义与汉译问题的文本、逻辑及语言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5年02期

7 崔应令;;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J];社会;2015年02期

8 周飞舟;;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 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J];社会;2015年01期

9 李颖晖;;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J];社会;2015年01期

10 黄叶青;余慧;韩树蓉;;政府应承担何种福利责任?——公民福利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吴胜涛;沈传亮;;道德情感背后的正义观[N];学习时报;2011年

2 吴忠民;;认识社会公正不能仅关注收入差距[N];学习时报;2010年

3 吴忠民;;论社会公正中的程序公正[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潘春阳;中国的机会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甫勤;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解垩;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周浩;组织员工分配公平感的社会比较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65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965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7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