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当代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5 13:45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现实意义。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新问题、新矛盾凸显,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推进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对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协商民主理论源于西方,但是中国立足当前国情,在合理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式协商民主。建国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49-1977年的酝酿阶段、1978-1998年的萌芽阶段和1998年至今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基层自治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基层协商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制度方面,有利于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律不断完善;实践方面,协商实践活动和形式不断创新发展,成功个例越来越多。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农村公共政策的执行;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有利于建立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机制;有利于缓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探索阶段,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普遍的问题和矛盾。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素质问题、当前中国的政策环境问题、农村的社会结构问题、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问题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机制问题制约了当前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提高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营造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创新新形势下的协商民主平台和渠道;大力培育开放包容的政治文化;加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Abstract]:As one of the two important forms of socialist democracy,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and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 China, which has important poli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new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China's rural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are highlighted. The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which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riginates from the West, but China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ational reference to the rational core of wester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formed the Chinese-styl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temporary rural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rural areas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namely, the brewing stage from 1949 to 1977, the embryonic stage from 1978 to 1998, and the development stage from 1998 to pres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autonomy,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aspect of system, the law that is favorable to the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constantly perfected, and in practice, the practice and form of consultation are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constantly,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uccessful exampl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public polici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tical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ability of the peasants. It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advocating honesty in rural areas, and to alleviat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hina's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still in a developing stage of exploration,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outstanding, universal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e quality of the peasant masses and grassroots cadres, the current policy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blems in rural society and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restri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asants and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build a policy environment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ctively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platform and channels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 should vigorously foster an open and inclusive politic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rocedur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422.6;D6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专家共同探讨协商民主理论 国内第一套全面译介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丛书面世[J];出版参考;2006年30期

2 刘蕾;;国内学术界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3 万平;罗洪;;协商民主理论渊源探析[J];前沿;2011年05期

4 张等文;刘彤;;协商民主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5 石媛;;谈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几点启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晓平;;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价值启示[J];学理论;2012年18期

7 郭钰霞;;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运行的思考[J];网友世界;2014年02期

8 铁锴;;协商民主理论论争及其启示[J];探索;2013年06期

9 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J];资料通讯;2004年02期

10 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韦幼苏;;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2 刘秀华;;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制定:意义、问题与路径选择[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3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高卫民;;西方协商民主发展的分析及其启示[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5 胡建华;;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下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6 万斌;董石桃;;协商民主和公民参与领域的扩展[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C];2011年

7 彭正波;;协商民主与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实证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江燕;;多党合作与协商民主[A];交流·研讨·谈心——从无党派人士关注的理论问题谈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昱 实习生 刘玲玲;市政协召开协商民主理论学习务虚会[N];吕梁日报;2013年

2 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3 韩秋红 民盟吉林省委常委 东北师大政法学院副院长 博士导 吉林省政协委员;初议协商民主的文化认同[N];协商新报;2014年

4 记者 喻永国;做好协商民主 让民主之路越走越宽[N];企业家日报;2014年

5 贾宇琰;准确判断译丛价值 重磅推出热点丛书[N];中国邮政报;2007年

6 南开大学哲学院 王新生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 齐艳红;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现实中难以落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何在?[N];学习时报;2006年

8 燕继荣;再谈协商民主的价值[N];学习时报;2007年

9 陈家刚 中央编译局;协商民主要素分析:多元主义、公民社会与理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杨雪冬;“平等、合作”是协商民主的真精神[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凌锐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李彦;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聂鑫;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公共决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高勇泽;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建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协商民主理论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冬冬;国家间协商民主的历史镜鉴[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郭婷婷;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逻辑[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郭海明;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向亚;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徐扬;新时期我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铮;马克思恩格斯协商民主思想及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勇;宜宾市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焦成水;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基层协商民主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10 陈潇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84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184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