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新界面
[Abstract]:There are two basic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theoretical paradigms of "middle income group (stratum)" and "class stratum" in the study of "New Social Stratum". Although from the academic point of view, the concept of "new social stratum" is still open to question, its theoretical value is that it focuses on the new social stratum formed outside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ostile class".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means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class-stratum relationship and structure in China. Along with the marketization reform and the economic-social development, the society is increasingly divided, the class-class structure and the mutual relati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On the one h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and its attendant social stratification will help to organize the expression of interests and reorganize the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increasingly divided class and stratum, In particular, integration into the core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is also a more severe challenge fac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D6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亚波,吴正林,曾祥祯;新社会阶层成为党的群众基础的客观必然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2 龙士云;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刘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社会阶层[J];南方经济;2003年05期
4 刘华;当代中国的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关系探析[J];求实;2003年04期
5 刘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社会阶层刍议[J];理论前沿;2003年13期
6 唐颖;上海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及其对党建的影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5期
7 王莹;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哲学基础与作用管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文道贵;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特点解析[J];理论月刊;2004年01期
9 武三中;中国新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根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刘薰词,王和中;论新社会阶层的作用和影响[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力武;江永全;;关注新社会阶层 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2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课题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民族复兴增添新力量——关于哈尔滨市新阶层新力量的调查与分析[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楠;客观看待新社会阶层[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鲁宁邋(媒体评论员);新社会阶层和“新财富”的社会属性[N];广州日报;2007年
3 叶晓楠;中国新社会阶层引起关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叶晓楠;新社会阶层贡献不可低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鲁宁;新社会阶层和“新财富”的社会属性[N];商务时报;2007年
6 李新;“新社会阶层”对社会经济贡献巨大[N];文汇报;2007年
7 杨俊邋洪群联;新社会阶层崛起是社会发达的标志[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8 ;新社会阶层的权利与责任[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辜胜阻;鼓励新社会阶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N];人民日报;2008年
10 临汾市委党校 高兰英;现阶段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其引导[N];山西党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运阳;中国共产党的新社会阶层理论及其路径选择[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琳琳;当代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晨航;新社会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翔;“新社会阶层”在我国宪政建设中的作用[D];广东商学院;2009年
5 王珏;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D];山西大学;2010年
6 任红薇;民主党派发展新社会阶层成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余文华;新社会阶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初探[D];湖南大学;2007年
8 韩宏亮;论中国共产党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尹小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陈志杰;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3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23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