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适应性选择:明清两湖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另外一种解释

发布时间:2019-09-27 06:27
【摘要】:本文通过区域比较,从居住格局、经济形态、水利模式和权力半径四个维度探求明清两湖地区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居住格局决定乡村聚落形态,生态及经济形态型构乡村互动模式,水利模式圈划乡村公域边界,权力半径影响乡村治理类型。其中,经济形态和水利模式是人类对环境的生存适应,居住格局和权力半径则是历史选择的产物。各区域中四个维度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秩序形态。以上四个维度也因此成为塑造明清两湖乡村秩序及各区域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促成了明清乡村社会秩序的新构建。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D69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先明;;从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湖乡村社会为范围[J];史学月刊;2008年02期

2 张善信;中国社会秩序的复杂性走向及其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李孟;徐瑶;;公民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转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9期

4 何莉;;论现代社会秩序的构建——以香港社会秩序为参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5 贾玉娇;;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对中国社会秩序重建的理论考量与路径探索[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6 董玉霞;;论和谐是社会秩序的基本法则[J];求实;2006年S1期

7 沈善增;;社会秩序的“乱”与“不乱”[J];社会观察;2006年07期

8 高峰;;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的前景[J];理论与改革;2008年02期

9 ;和谐社会急需理性的社会秩序[J];人大建设;2009年11期

10 杨金颖;邵刚;;社会秩序的生成问题论析[J];前沿;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叶富春;王呈旭;李伟;;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关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陕西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康;营造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工程[N];陕西日报;2009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刘少杰;展开中国社会秩序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9年

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 张静 张陈;重温马克思的社会秩序思想[N];北京日报;2012年

4 黄卧云;社会秩序的瓦解与重建[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瞿信;依法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N];衢州日报;2011年

6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郑永年;谨防经济社会政治运行趋向封闭[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石镇;西藏拉萨社会秩序恢复稳定[N];西部时报;2008年

8 ;热地:拉萨社会秩序已恢复正常[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9 记者 尹红邋实习生 杨荣生;我市对“创文”社会秩序工作再调度[N];常德日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从伦敦骚乱看现代治理秩序[N];长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彦波;晚清两湖地区州县行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超;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宏权;社会秩序治理的最优构架[D];河北经贸大学;2007年

2 单敏;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社会秩序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3 程莉;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秩序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42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542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c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