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继武;;政治心理学与国际关系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王国旗;王雪;;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J];学理论;2011年23期
3 王日华;;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5期
4 颜琳;;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颜琳;;弃核决策:安全、收益与规范路径[J];国际论坛;2011年04期
6 常红艳;;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发展历程与研究特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7 陈玉聃;;音乐的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文化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栾冰冰;;解读“门罗宣言”背后的美国孤立主义外交传统[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9 谌华侨;;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地域性考量[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4期
10 李慎明;;厘清国际关系理论中几个流行话语的本质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帮启;;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陆载涵;李冬林;;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建构型课件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陈卫平;张美英;;建构主义在自然标本陈列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马一民;高东;金继益;;关于大学制图教学问题的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赵翠琼;;建构主义与高职专业英语合作学习策略探析[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赵生亮;杨承印;;基于建构主义的《苯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8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洪凤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协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朱寿桐;;创造社文学的情绪写实主义特征——兼论郭沫若创作的写实倾向[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N];学习时报;2001年
2 万书 蔡又晴 整理;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主流学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梁守德;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从三大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的未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袁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探索通向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朱立群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原创性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10 纳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要站在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4 莫斌;论爱尔兰根学派建构主义方法论的问题域[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卓娅;在方法论视域下的建构主义理性批判[D];复旦大学;2010年
6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8 王卫东;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王永强;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霞;冷战后美日同盟强化及其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2 温丽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邓超;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塑造[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4 孟庆宝;探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董立彬;新加坡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玲;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8年
7 唐江雨;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前景探析[D];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
8 朱德红;现实主义关于大国崛起的战争模式探析及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吉庆;文化认同在东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4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56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