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吉林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5 10:19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低生育率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两股力量助推了全球银发浪潮,中国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吉林省晚于全国在2003年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负担给社会发展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银色浪潮催生了养老服务业这一朝阳产业。养老服务业是一项涉及多种行业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口老龄化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战略机遇期。然而,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种状况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极不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目前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养老服务的社会需求以及消费需求方面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作用的显现,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以及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越发不合时宜,变得难以为继,加之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的空缺,老年人在出现各种日常生活能力缺失后,产生的长期生活照料需要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风险。老年人中贫困、重病、伤残、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处于弱势的群体尤其应该得到重视。在此形式背景下,完善机构养老服务,构建适宜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有利于体现政府履行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另一方面,,机构养老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立足于吉林省的老龄人口现状,在研究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机构养老的经验,在养老服务业的框架内深刻的认识机构养老,并进一步以需求和供给的视角来分析吉林省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吉林省老龄化、高龄化发展速度之快使得现有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望尘莫及,老年人处于增长、变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要解决吉林省机构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须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养老服务。由此探索一条适合吉林省发展机构养老服务的合理路径,为政府规划促进机构养老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协调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来做好养老机构的建设,使得机构养老服务惠及更多的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图文】:

养老服务,主要内容


第 2 章 机构养老内涵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2.1 机构养老模式及其分类2.1.1 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业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它以老年人口为服务对象,涵盖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个生产服务门类,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泛,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4]。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挥独特和巨大的作用,既有利于形成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缓解由于经济下行带来的社会压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6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班晓娜;葛稣;;机构养老与政府职能:日本经验及启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宋宝安,杨铁光;观念与需求: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方式与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周宇;;养老机构发展呼唤创新——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机构的调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5期

6 高岩;李玲;;机构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7 高岩;;机构养老服务的国际比较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8 陈景亮;;浅析机构养老资源体系——以福建省为例[J];南方人口;2012年01期

9 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黎民;胡斯平;;中国城镇机构养老及其模式选择——以广州为实例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5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565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