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央文官储才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6 03:01
【摘要】:传统王朝下,官僚制度是国家进行日常统治的重要工具。为保障官僚制度的高效,国家设立了一整套复杂的行政机制。储才制度作为其中一项,目的在于考察与选拔贤能才俊,进而促进官僚队伍的新陈代谢,在整个官僚体制中占有重要意义。历代官僚制度以宋最为复杂,而储才制度在史料中又较为零碎,因此对宋代储才制度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以往宋代官制研究,存在着重高官轻基层、重北宋轻南宋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南宋中央基层文官储才制度为对象,借助史料爬梳南宋中央储才制度的机构沿革、设置,储才官员的选任、升迁等方面,着重分析储才制度变迁后的政治意图及其影响。全文共分五部分展开:第一章讨论南宋储才制度的渊源,主要侧重馆阁储才制度。北宋承袭前制,以馆阁等秘书机构为储才场所,注重考察官员的文学才能。仁宗朝后,磨勘原则引入馆阁制度,使原本作为差遣的馆职开始具有贴职性质。元丰改制拆分了馆阁的职事与品位功能,其储才意义开始退却。其后哲宗、徽宗虽屡次改革馆阁制度,但成效不大,馆阁官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落。第二章讨论南宋储才制度发展的背景。北宋末期,随循资原则的渗透,与馆职选拔标准的过时,馆阁逐渐走向边缘化。南宋政权新立,馆阁制度无法满足政府吸引人才的要求,为笼络士人,稳固政权,宋廷以基层文官为核心,重新构建了六院四辖,六部监门、架阁等新的中央储才场所。第三章讨论六院四辖的储才功能。六院四辖是中央九寺五监下的事务部门,其中多数为理财机构。基于部门性质,院辖官的选任强调官员的基层经历,重视官员的政务能力。院辖官在迁转上,以郎官、知州等中央、地方中坚官员为主,并逐渐形成了六院四辖——察官——卿监——侍从的升迁模式,以期进一步提升官员的行政水平。南宋后期,院辖官的地位逐渐下降,尤其是四辖官,受任期与士风影响,逐渐沦为六院的储备官,储才功能大大减弱。第四章讨论六部监门、架阁的储才功能。六部监门与六部架阁库是南宋新设立的,直属尚书省的职事部门。监门与架阁在储才上互为补充,各司其职。选任方面,监门官以京朝官为主,架阁官则取自幕职选人,监门高于架阁,体现了两者储才对象上的等级性。职能方面,架阁官以文档管理工作为主,职闲事轻;监门官则掌六部出入管理之责,事务繁杂,往往疲于奔波。因此在迁转上,架阁官很快后来居上,高官屡出。监门与架阁的区别反映了南宋储才制度文——吏参用的双轨并行机制。第五章讨论储才制度的衰落。南宋后期,储才体系遭到破坏,储才官调任频繁,迁转放缓,地位远不如前。储才制度的失败原因有二。一方面,堂除作为储才职位的差除手段,受权相擅政影响,越来越成为了宰辅滥授私恩的手段,丧失了破格拔才,增重职选的本意。另一方面,官阙矛盾激化下,循资原则不断侵蚀储才制度,致使其实际职事功能渐趋丧失,官员无以施展才干,最终表现为储才职务的品位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91.4
本文编号:2570223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91.4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俞任飞;南宋中央文官储才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70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57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