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18:06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一定角度来看,民主包括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两个部分,民主的程序化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体民主正常运行和发挥效能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必须推进其程序化建设,设置科学规范的程序,将协商民主的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用具体的制度法律加以保证。自协商民主的雏形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确立,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党中央对协商民主的程序化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协商民主也已被纳入决策程序,协商的程序亦趋于合理规范。然而在协商民主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协商程序设置不够规范、重实体轻程序的情况、程序立法建设落后于协商民主的实践、协商民主程序执行不够高效等问题。如何完善协商程序,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法律制度体系,提高协商程序运行效率,成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效性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必须依靠端正观念正视程序,依靠制度建设规范程序,依靠完善法制保证程序,依靠健全机制执行程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制度化、规范化相结合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社会、公民各个层面地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概述。此部分通过对比中西方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来阐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通过对程序民主政治的探究抽象出程序化的概念,进而完整全面的总结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并阐述程序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功能作用。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的现状。此部分总结分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协商民主已纳入决策程序,协商民主的程序趋于规范,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客观地指出现阶段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协商参与主体的程序化意识薄弱,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实现缺乏具体指导,协商民主程序化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协商民主程序化的法律保障不完备。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此部分针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协商民主主体的程序化价值认同、完备协商民主程序化的法律体系、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制度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 民主程序化 现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意义11-13
  • 1.3 研究现状综述13-15
  • 1.4 研究方法15-16
  • 1.5 创新之处16-17
  • 第2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概述17-33
  • 2.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内涵17-22
  • 2.1.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17-20
  • 2.1.2 民主程序化的概念20-21
  • 2.1.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内涵21-22
  • 2.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理论基础22-26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协商民主的基本论述23-24
  • 2.2.2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协商民主的论述24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协商民主程序化的论述24-26
  • 2.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基本原则26-28
  • 2.3.1 平等原则26-27
  • 2.3.2 参与原则27
  • 2.3.3 公开原则27
  • 2.3.4 效率原则27-28
  • 2.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价值28-33
  • 2.4.1 有利于扩大协商民主的主体28-30
  • 2.4.2 有利于拓宽协商民主的领域30-31
  • 2.4.3 有利于完善协商民主的形式31-33
  • 第3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现状33-40
  • 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取得的成就33-36
  • 3.1.1 协商民主已纳入决策程序33-34
  • 3.1.2 人民政协协商程序趋于科学规范34-35
  • 3.1.3 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稳步推进35
  • 3.1.4 协商民主法制环境不断优化35-36
  • 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存在的问题36-40
  • 3.2.1 协商参与主体程序意识薄弱36-37
  • 3.2.2 协商民主程序化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37
  • 3.2.3 协商民主程序化缺乏具体指导37-38
  • 3.2.4 协商民主的监督程序有待健全38-40
  • 第4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完善路径40-47
  • 4.1 培育协商主体协商程序化意识40-42
  • 4.1.1 深化协商民主意识40-41
  • 4.1.2 营造程序民主氛围41-42
  • 4.2 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化法律保障42-44
  • 4.2.1 加强协商参与立法42-43
  • 4.2.2 加强协商程序立法43-44
  • 4.2.3 提高法律执行效能44
  • 4.3 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化机制建设44-47
  • 4.3.1 完善协商民主代表生成机制44-45
  • 4.3.2 完善协商民主信息沟通机制45-46
  • 4.3.3 完善协商民主评价监督机制46-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1-52
  • 后记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青;;体现公民权利的民主程序:现代性价值共识达成的基本途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靳平川,高秀明,柴瑞生;民主程序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8期

3 孔德斌;;评“民主失败”——兼论行政集权民主制向道德集权民主制的转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4 任玉秋;以民主程序的制度建设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张晓群;“宪政制约民主”吗[J];唯实;2005年06期

6 李艳辉;;试论网络对民主的积极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7 理查德·贝拉米;丁岭杰;;以民主看待权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8 吕普生;;保护少数权利是民主的重要构件[J];学术探索;2010年02期

9 吕普生;;民主中“少数”概念的多维界定[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10 申来津;朱颖慧;;“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兴起、瓶颈及路径[J];学术交流;2012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学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林嘉志;法的民主悖论探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79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7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