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辨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于铁军;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5期
2 王传兴;从米尔斯海默看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1期
3 吴征宇;论“安全两难”:思想渊源、生成机理及理论缺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3期
4 唐小松;论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5 秦亚青 ,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1期
6 胡宗山;现实主义的内部分歧与外部批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渤;对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主流学派的分析比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陈先才;;现实主义理论范式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构建:一种分析框架[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4 金钊,刘娴静;思潮、理论、政策:冷战后主流国际政治研究的新动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孙薇,王以鹏;以中美关系为例看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两重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秦治来;;试论传统建构主义在国际政治学中的异军突起[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蒋晓燕;浅析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J];国际观察;2002年05期
8 张家栋;从强制性外交到“先发制人”战略——近20年来美国非常规战争战略比较分析[J];国际观察;2003年06期
9 李永成;被误读的米尔斯海默——也谈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关系[J];国际观察;2004年05期
10 刘丰;在延续中把握变迁——对“现实主义无法解释变迁”的回应[J];国际论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或理论桥的建构主义[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聂文娟;历史怨恨情感和规范认同: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刘利民;影响冷战后北约继续存续的决定性因素[D];清华大学;2004年
4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5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8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赵建明;伊朗国家安全战略的动力学分析(1953-2007)[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西野;关于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端[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敏静;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剖析[D];辽宁大学;2011年
3 周政;小泉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陆;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大庆;摩根索现实主义与华尔兹现实主义的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东硕;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评析[D];燕山大学;2010年
7 王红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4年
8 耿淼;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鲍俊林;建构主义解析中日安全困境及其意义[D];延边大学;2005年
10 黄忠;英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洁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J];美国研究;2002年04期
2 胡宗山;假设、模型、范式:方法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J];欧洲研究;2004年04期
3 于铁军;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5期
4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5 门洪华;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相互启示与融合之道[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5期
6 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世界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目的论与无政府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1期
7 唐小松;论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8 王联合;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4期
9 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新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王蕾;;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3 李灵玢;;结构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尝试[J];江汉论坛;2007年05期
4 毛丽;;结构现实主义的发展及批判[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5 田露;传统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的比较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0年03期
6 刘丰;;从范式到研究纲领: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问题[J];欧洲研究;2006年05期
7 刘丰;;结构分析的范围与限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7期
8 刘力平;;国际关系理论的“统一场论”[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08期
9 李巍;;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国内政治与新古典现实主义[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宋伟;结构现实主义OR批判理论?——由《从批判理论看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引发的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鼎;;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金应忠;倪世雄;;和谐世界:哲学、理念与现实[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秦亚青;;学习感悟创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朱立群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原创性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4 贺绍俊;远离现代性的乡村叙述[N];文艺报;2006年
5 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炯;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贺享雍农村题材小说研讨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6年
7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8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纳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要站在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从三大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的未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苏云婷;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9 叶新;表象与深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本健;肯尼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周琳;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闫爽;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5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6 许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埃及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7年
7 耿超;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9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余丽;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11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1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