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社区设计要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23:29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的解读,论文明确了低碳设计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低碳社区设计的现状困境,对其进行分析,形成了具体的解决思路,并提出了低碳社区重点设计要素的设计方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社区设计,论文认为应当重点关注解决建设前与建设后的低碳。以及降低社区内部的碳排放和提高社区内部的碳分解。基于此论文从宏观到中观归纳了规划联动、优化布局、公众意识引导等三条低碳社区设计策略;从网络、低碳建筑、低能耗、节水减排、本地材料运用等,形成了低碳网络化布局、低碳生态环境塑造、低碳公众意识引导的低碳社区设计方法。论文首先通过解读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及社区低碳建设的现状,从而讨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低碳社区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建设的必需性。进而详细分析了国外低碳社区的历程及经验。并在对国外低碳社区设计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低碳社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社区设计要素。基于低碳社区的设计要素,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社区设计要素的具体方法。最终通过对实际项目的低碳建设分析,得出了低碳社区设计要素的规划办法确有成效的结论。并讨论了结果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最后对天鹅印象低碳社区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印证了社区网络、建筑技能、节水减排、本地材料运用等对于社区低碳的作用性。在一定环境背景下,优先提高社区内部的网络系统、生态环境和一定低碳建筑改造,可以有效的降低社区内部的碳排放。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D669.3
【部分图文】:

社区,功能缺失,城镇化,问题


国内对低碳研究在经济领域、建筑技术、绿色节能等领域相对较多,但新型城镇化背景的低碳社区设计研究相对比较少,并且已有的相关研究丰还不够,并缺少具体的落地思路。并且其中对于低碳社区的建设中对低碳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具体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的低碳社区设计研相对短缺。由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导致很多建设速度快、周期短,从而部分民活性的问题被忽视,在具体的规划中得不到体现,并逐步的暴露。例如设划不合理、墙体不保温、节能效果差、清洁能耗利用少等问题。其中有些存在内涝系统缺失,造成大雨、暴雨便淹没社区;景观绿地系统被侵占,微气候丢失,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功能分区混乱,城市配套建设无法市民生活需求,市民自发售卖则管理混乱,等等问题逐一暴露出来。目前我国的发展过于注重经济的增速,GDP 的稳定增长而牺牲了城市的[11]。短平快的拿地、项目开发的思路,忽视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区的长久居住不宜。

住宅楼,低碳,社区,碳排放


以及缺少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社区设计问题的总结,论文系统的将问题整理分成了五大类,分别从功能分区、交通网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绿地系统、低碳建筑技术上论述了现状的低碳社区设计的症结所在。2.3.1 居住建筑设计目前的社区低碳建筑设计中存在着低碳技术应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例如具体建筑设计时,建筑材料的选取过于追求形式、追求潮流,忽视了本土材料的价值;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得适应性,部分低碳建筑设计技术应用后,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反而适得其反,占用了一定的资源、空间等。在调研中发现,现状社区系统内部的碳排放,占主体的是电力及采暖造成的碳排放。一方面日常家用电器的使用造成电损耗,尤其是夏季空调的过渡使用;另一方面试冬季的燃煤、燃气取暖,这两大方面是社区内部碳排放的重点。所以对于社区低碳的建设中,应当重点促进低电力消耗、提升居住建筑的舒适性、依托自然供暖等措施方法,以降低电力及采暖方面造成的碳损耗。

停车系统,社区,低碳,现状


图 2-2 现状社区停车现状 笔者拍摄其二,是停车布局的合理化及停车系统的低碳优化。很多社区的建设营,由于高容积率的建设要求,导致布置了很多的地上、低下停车位,大面秃秃的停车场,对社区的低碳建设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实际建设中划应当具体思考、设计停车场地,进行生态停车场、停车楼的设计,从而简单的停车场地设计对社区造成的破坏性影响。3.3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笔者从人的空间行为切入,调查了居民在社区内部的生活行为轨迹。并分析发现,目前的住区功能分区建设对人的日常出行考虑及分析不足,仅于服务半径的覆盖进行指导,则容易出现公共建筑分布不均或缺少对周边的适应性。从而导致居民需要选择选择远距离路径,以实现其本身的基本。部分居住社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存在布置混乱,未形成集聚效果,没有达居民的生活性需求的合理衔接。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居民日常生活中对于公交站点、周边菜市场、商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虹;;低碳社区绿色技术减碳量计算研究[J];中华建设;2017年01期

2 邓一荣;肖荣波;周健;梁颢严;;低碳生态社区的改造思路与重点改造领域——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社区为例[J];规划师;2015年S2期

3 曹志刚;孙秋云;;低碳城市社区:居民认知与居民参与——青岛社区居民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王淑佳;唐淑慧;孔伟;;国外低碳社区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英国贝丁顿社区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朱雪梅;江海燕;肖荣波;吴婕;;广州居住区碳排放特征及对低碳社区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1期

6 那鲲鹏;;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7 黄经南;杜宁睿;刘沛;韩笋生;;住家周边土地混合度与家庭日常交通出行碳排放影响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02期

8 陈晓春;蒋道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年04期

9 毛洪伟;李芬;郭永聪;;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改造技术公众认知研究[J];资源科学;2012年09期

10 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健;社区低碳化与城市低碳社区的建设[D];黑龙江大学;2014年

2 谢更放;城市低碳社区规划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56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56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