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7:00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政府部门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逐步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升至战略层面,《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发布,有效激发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紧张、政府监管企业的数量日益猛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导致政府交易费用的增加,当政府难以承担高昂的交易费用时,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将出现政府监管失灵。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产品劣质、劳资矛盾、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表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情况并不乐观。现有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担当的角色、行使的职能和可能产生的问题等层面,从政府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文献相对缺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数理模型等方法,以政府交易费用为切入点,在综合社会契约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分析框架,主要探讨政府交易费用对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产生的影响,重点研究非政府组织参与对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产生的作用和机理。同时,本文还以双寡头市场环境为背景构建出社会责任基准模型,再在基准模型中引入与责任型企业形成合作关系的非政府组织,构建出社会责任扩展模型。通过模型求解与对比分析,研究了政府交易费用对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对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产生的作用和机理。最后,本文还对部分参数进行赋值,在保障取值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数值模拟,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如果非政府组织不参与,政府交易费用存在某一临界值,当政府实际投入的成本低于该临界值时,将导致非责任型企业更具竞争优势,产生政府监管失灵现象。(2)责任型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传递需要支付额外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成本,但与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后,责任型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在双寡头市场环境中,非政府组织参与也会导致非责任型企业利润的降低,对非责任型企业产生“挤出效应”。(3)非政府组织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有利于降低政府交易费用的临界值,政府投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能保障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2.9;D625
【部分图文】:

社会契约,契约,宏观社会,社会


主体订立契约,在这个动态的契约关系中,社会和盈利的环境,因此,企业也有义务为社会负责,Dunfee 开始研究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实际存框架,提出了实际社会契约理论[33]。1994 年,Don契约理论的核心思想,在洛克自然状态说、霍布”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出综合社会契约理论,业活动中的伦理冲突问题[34]。约理论的体系构成如图 2.2 所示。其中,最高规范立所有其他规范的根基,代表着所有人与生俱来区、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宏观社会契约是观社会契约而制定的一套规范,这种契约具有假性主体之间形成的假定协议;微观社会契约则更景,为约束社团活动而制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这征,是企业、工会组织等主体之间形成的真实契

集体行动,自组织网络,多中心,企业社会责任


图 2.4 多中心自主治理:自组织网络中的集体行动enter Self-Management: Self-Organizing CollectiveA一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交易主体、社会主体在不同运行机制的作用行治理。大量实践证明,单一政府治理和完,此时,各种相关主体便会自发组织起来,用下,通过集体行动实现自主治理。自组织权威也是不容替代的,除了依靠政府权威保挥组织网络自身的权威作用。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建设的角度分别看三者发挥的作用:①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境、政府内部、外部企业等方面的阻碍;②尚未显现,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企业社会责任

分布情况,非政府组织,总量,中国非政府组织


图 3.1 2009 年至 2017 年中国非政府组织总量变化趋势ig.3.1 Trends in the Total Number of NGO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图 3.2 中国非政府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Fig.3.2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NGOs in DifferentAge Group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浩;汤丽荣;;市场竞争能倒逼企业善待员工吗?——来自制造业企业的微观证据[J];管理世界;2015年11期

2 刘长玉;于涛;;绿色产品质量监管的三方博弈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10期

3 李四海;李晓龙;宋献中;;产权性质、市场竞争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政治寻租视角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1期

4 贾兴平;刘益;;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与企业社会责任[J];南开管理评论;2014年06期

5 马虹;李杰;;战略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与市场竞争——基于Hotelling模型的分析框架[J];经济学动态;2014年08期

6 吕芹;霍佳震;;广告介入的供应商与零售商自有品牌竞争博弈[J];系统管理学报;2014年02期

7 杨义凤;邓国胜;;国际NGO参与对外援助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03期

8 刁宇凡;;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综合社会契约视阈[J];管理世界;2013年07期

9 肖红军;张俊生;李伟阳;;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6期

10 程虹;范寒冰;罗英;;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J];中国软科学;2012年12期



本文编号:2856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56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f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