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核恐怖主义防治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核恐怖主义防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社会在“全球化”的土壤中滋生出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例如世界经济、社会安全、人口爆炸、生态环境等等,其中社会安全问题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立足之本,而如今正面临着来自恐怖主义的巨大威胁。并且,恐怖主义组织企图走私和购买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核与恐怖主义的结合已向人类社会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核恐怖主义主要是指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恐怖分子企图利用核材料、核设施甚至核武器危害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其主要威胁形式是施放脏弹、抢劫和袭击核动力厂或核设施、自制简易核爆装置以及偷窃甚至爆炸核武器,一旦恐怖主义分子得以成功将会对世界造成不可挽回影响。这一全球性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了单一国家的能力范围,当前形势亟需以“全球治理”的理念来对核恐怖主义的防治机制提出新对策。在全球治理的新视角下透析核恐怖主义防治的核心要素,即核恐怖主义防治的全球价值、防治主体、防治客体、国际规制以及防治结果,从而探寻出构建核恐怖主义防治机制的全球治理原则,主要是防治核恐怖主义的主体多元性原则、防治核恐怖主义的行动协同性原则以及核恐怖主义的防治系统性原则。虽然迄今为止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在控制和管理核材料、遏制核武器发展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防治核恐怖主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没有专门健全的法律体系;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各防治主体的优势力量;三是全球核安全峰会作为针对核恐怖主义的主要国际平台形式单一、力量有限;四是有关核恐怖主义防治的实践合作较少、困境较多。在核恐怖主义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构建防治核恐怖主义的全球机制刻不容缓。遵循核恐怖主义防治机制的全球治理原则,本文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首先要树立统一的价值标准,其次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最后还要构建联动协同的防治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核恐怖主义防治的全球机制。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五大核国家之一,在核恐怖主义防治的国内外实践与合作中践行着中国特色的核安全观,并将继续发挥着大国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核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 核扩散 全球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1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14-16
- 第2章 核恐怖主义防治的全球治理新视角16-28
- 2.1 核恐怖主义概述16-20
- 2.1.1 核恐怖主义的概念和特点16-18
- 2.1.2 核恐怖主义的主要威胁形式18-19
- 2.1.3 核恐怖主义的现状及趋势19-20
- 2.2 全球治理理论概述20-23
- 2.2.1 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20-21
- 2.2.2 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21-22
- 2.2.3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特点22-23
- 2.3 全球治理在核恐怖主义防治中的应用分析23-28
- 2.3.1 防治核恐怖主义全球治理选择的必要性23-24
- 2.3.2 防治核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要素24-25
- 2.3.3 防治核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原则25-28
- 第3章 当前国际核恐怖主义防治的现状分析28-40
- 3.1 当前国际核恐怖主义防治现状概述28-32
- 3.1.1 现实规约简述28-29
- 3.1.2 主要参与主体分析29-30
- 3.1.3 主要对话平台分析30-32
- 3.2 当前国际核恐怖主义防治实践简介32-35
- 3.2.1 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与实际效果32-33
- 3.2.2“合作减少威胁”计划与国家关系33-34
- 3.2.3 防扩散安全倡议与国际法律34-35
- 3.3 当前国际核恐怖主义防治机制的缺陷分析35-40
- 3.3.1 公约缺乏普适性及强制力35-36
- 3.3.2 防治主体的孤立化及削弱化36-37
- 3.3.3 峰会形式的单一性及局限性37-40
- 第4章 基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核恐怖主义防治机制40-60
- 4.1 全球价值:树立统一的反核恐价值观40-44
- 4.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40-41
- 4.1.2 影响价值统一的因素41-42
- 4.1.3 有利达成共识的举措42-44
- 4.2 全球参与:发挥多元多层主体的作用44-49
- 4.2.1 主权国家的治理主责44-46
- 4.2.2 政府组织:以联合国及原子能机构为核心46-47
- 4.2.3 非政府组织的辅助监督47-49
- 4.3 全球机制:构建联动协同的防治系统49-56
- 4.3.1 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49-51
- 4.3.2 灵敏的联合行动机制51-54
- 4.3.3 有效的监督培训机制54-56
- 4.4 关系流程:防治核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图表56-60
- 4.4.1 全球价值、全球主体与全球机制间的关系图56-57
- 4.4.2 防治核恐怖主义全球机制的系统关系图57-60
- 第5章 全球核恐怖主义防治的中国路径60-68
- 5.1 中国的核安全观60-62
- 5.1.1 中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威胁60-61
- 5.1.2 核安全观:四个并重61-62
- 5.2 四个并重的实践:防治核恐怖主义路径62-68
- 5.2.1 发展和安全并重:核恐怖主义应急机制62-63
- 5.2.2 权力和义务并重:公约及倡议的先锋力量63-64
- 5.2.3 自主和协作并重:落到实处的双多边合作64-65
- 5.2.4 治标和治本并重:防治核扩散机制65-68
- 第6章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6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托尼·麦克格鲁,陈家刚;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2 王乐夫,刘亚平;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J];学术研究;2003年03期
3 王荔红;浅谈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制度治理实践[J];东南亚纵横;2003年11期
4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吕晓莉;“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6 王小民;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7 孙辉,禹昱;国际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任剑涛;;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4年00期
9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4期
10 庞中英;;关于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卢静;;发展中国家与全球治理[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隆;;全球治理的理念认知与模式更新[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4 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复杂性的兴起:挑战与反应[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5 吴永辉;;全球治理中国际标准的勃兴[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Byung-Hee Soh;;中国在设计新的与和谐的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8 许涛;;全球治理与中国战略的路径选择[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9 王义桅;;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10 郑玲丽;;国际贸易关系的法治与全球治理[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兴起[N];学习时报;2002年
2 李丽纯;全球治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政治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3 张严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崛起的中国与全球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张伯里;把握全球治理态势 增强全球治理观念[N];人民日报;2010年
5 周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全球治理的前提是不带任何成见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报;2010年
6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三个特点[N];学习时报;2012年
7 高奇琦 杜欢 整理;全球治理的中国责任[N];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砖五国研究中心主任 G20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柯顿;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契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9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夏以华;“除了全球治理,,没有其他方法”[N];南方周末;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陈博;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N];经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奇才;全球治理、善治与法治[D];吉林大学;2009年
2 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许健;全球治理中的经合组织及中国与其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4 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外交学院;2010年
5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甘锋;全球治理视野中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9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论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忠平;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琪煜;论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3年
4 晋佳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蓓蓓;全球治理困境与G20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舒飞洋;《中国走向世界:不完全大国》(第四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唐立辛;“全球智库”的发展对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与作用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8 彭琴;全球治理下的跨国城市网络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谭甜甜;基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核恐怖主义防治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10 弗雷德(Frederico Benedito Congolo);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与全球治理的重塑[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核恐怖主义防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9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