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区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增进了人们对国际关系一般性和整体性的领悟能力,但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却缺乏深入的分析。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努力,我们主张关注地区政治,到地区体系和地区内的互动关系之中去考察和研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作者将地区政治界定为一个有着独特性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在强调其反映国际关系深刻性的基础上,从体系结构、进程和秩序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进行地区政治研究需要思考的某些理论问题。地区政治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较为确切地回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国际合作或者国际冲突最为可能的问题,因此需要赋予国际关系研究以更鲜明的地区空间色彩。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地区政治 地区内互动 地区体系 国际关系研究 新地区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 政治研究 主流理论 相互依存 地区秩序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一引言作为一门学科,国际关系研究主要是通过围绕着国家-国际、主权-无政府这个二分法所构建起来的诸多范式及其相互间的竞争得到发展的。也许这些范式之间充满着不可调和的争论,但它们至少在两点上是共通的。首先,主流的范式把理性或者社会的国家视做最有意义的行为者,将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匡;国际关系研究中哲学方法的认识论层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方匡;科学方法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局限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乔木;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件“利器”──评《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3期
4 方匡;国际关系研究中哲学方法的本体论层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乔木;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件“利器”——评《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J];欧洲;2002年02期
6 乔木;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件“利器”——评《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J];太平洋学报;2001年04期
7 唐家璇;不断开创国际关系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郭新宁;浅论冷战后亚太地区政治的特点[J];当代世界;1995年11期
9 本刊编辑部;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J];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杨光;在中国和欧洲最好的大学学习——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双硕士项目[J];世界知识;2005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薛君度;;在黄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黄兴研究文集[C];1994年
3 翟媛媛;;大聚焦——《世界宗教问题大聚焦》简评[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4 ;新书目[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5 孙若彦;;评卡洛斯·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理论[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戴钟英;;中国孕产妇死亡现状及如何减少孕产妇死亡[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强;;当今东南亚地区反恐态势及发展趋势[A];“冷战以来东南亚的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木;国际关系研究要建立在多学科的知识基础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宋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让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成为一门社会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少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基于事实属性反思国际关系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施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高超;沟通将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支柱[N];国际商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孙霞云 ;中国东盟自贸区规避风险求双赢[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7 杜军玲;越南金融动荡提醒一定要治理好通胀[N];人民政协报;2008年
8 谢靓;中国企业需要从“毛虫”到“蝴蝶”的蜕变[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执笔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王学健;从伊朗核危机看中国发展海军的必要性[N];科学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2 庄悦群;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5 张志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当代中国的安全追求[D];暨南大学;2005年
6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D];暨南大学;2003年
7 钮菊生;俄罗斯复兴:大国梦与现实[D];复旦大学;2003年
8 赵新国;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兵强;西方文化产业扩张与当前中西文化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徐淼;马丁·怀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3 徐龙第;赫德利·布尔的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秋君;欧盟的国际角色:欧美与中国视角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
本文编号:295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9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