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途径与范式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途径与范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术研究的"途径"包括研究问题、分析视角、资料搜集、概念运用、论证方法等要素。如果某一种"途径"得到广泛认可,取得支配地位,那就可称为该领域的"范式"。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相继出现的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等争论,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范式之争"。由于这些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涵义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因此了解它们的演进与主要分歧对于把握国际关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理解经验论与唯理论这两种不同科学哲学观的争论主线,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在范式之间已开始出现了相互融合、宽容的新趋势。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国际关系 研究 途径 范式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进行学术研究,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途径(approach)实现的。这种途径可以为研究提供指导,为回答有关问题提供准则。对于研究途径的选择,学界通常会有争论。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范式”概念的提出者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的思想,一门成熟的科学通常是在单一范式的支配之下。但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志强,袁方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评述[J];江汉论坛;2005年06期
2 陈波;休谟问题和金岳霖的回答——兼论归纳的实践必然性和归纳逻辑的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吴家荣,许心宏;过程即目的:对生存悲剧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张守刚,张生;博弈论视角下的卢沟桥事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6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章文军;;评尼采的超人学说[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8 季爱民;罗龙祥;;本体论与人生价值:当代本体论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蔡华;;论法律解释对实现法制统一的困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增刚;董丽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方毅;;牛顿的哲学推理规则之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张帆;;费耶阿本德的“理性与实践”关系初探——从技术实践的特性看科学的发展与理性形式的变迁[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10 郭武;党惠娟;;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安德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协调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9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冀君;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波;论逻辑真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02期
2 童世骏;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从洛克到金岳霖[J];哲学研究;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丰;;从范式到研究纲领: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问题[J];欧洲研究;2006年05期
2 黄薇;西方行政学的范式转换与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变迁[J];台声.新视角;2005年05期
3 唐志明;蒙爱军;;对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得与失的再考量[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4 谭林茂;;现实主义学派的科学化倾向[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5 仇华飞;;建构认知—评丹尼尔·帕帕的《当代国际关系》[J];美国研究;2007年01期
6 张建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终结与“中国学派”成长的困惑[J];国际观察;2009年05期
7 莫梨;;从基层信访看利益表达的途径——以Z县的基层信访状况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张亲培;投票行为研究的发展及范式转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郑林;;托马斯·库恩之科学革命理论述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李刚;;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全球主义范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亚青;;学科进步与平等的学术批评精神——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斌;;人类学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科史视域下的国际合作研究:一种单向度的关联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朱立群;;后记[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朱立群;;后记[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高放;;答谢词[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莉莉;我市举行纪念范式人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N];闽东日报;2009年
2 白刚 张荣艳;当代社会发展的三大理论范式[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范式”死了[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李怀斌;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与自适应型企业范式[N];经济日报;2003年
5 吕琴;大变局与历史范式[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6 冯之浚 张伟 郭强 徐高田;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范式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7 ;开创新的范式[N];建筑时报;2003年
8 田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N];深圳商报;2001年
9 周纳新;档案利用评价的作用与途径[N];中国档案报;200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周俊;信息技术、传播范式和社会行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李伟;蒯因认识论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孙玉忠;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春艳;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研究纲领”[D];厦门大学;2006年
7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石丽琴;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庄锦英;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高荣;超越拉卡托斯[D];东南大学;2005年
2 贾美云;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陈志刚;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经济学范式的传承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温志刚;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辉;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政议政能力的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晓梅;翻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艳华;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途径[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清博;行政文化及其社会化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蒋绿林;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创新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0 张继山;闲暇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之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途径与范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15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