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中亚外交:政策、实践与挑战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的中亚外交:政策、实践与挑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自苏联解体以来,其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世界大国博弈之地。因历史上传统联系,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因此俄罗斯一直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组织或采取多种举措在中亚推行致力于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外交战略,试图长期控制中亚,建立有利于自身安全的缓冲区。本文以“俄罗斯的中亚外交”为核心研究视阈,重点分析其实施路径及其面临的挑战,基本的论文结构沿着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分析范式展开。论文总体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对研究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等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第二部分为俄罗斯的中亚外交的政策变迁。全面回顾冷战后俄罗斯各个时期的中亚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冷战后至今俄罗斯各个时期的中亚外交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目标、实施举措、影响,试图全面揭示俄罗斯的中亚外交政策的主要规律及其特征。第三部分为俄罗斯推行中亚外交的动因。该部分重点分析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亦对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利益进行深度分析,说明对于俄罗斯来说,其在中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国家利益,显示出中亚地区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也即是阐释俄罗斯推行中亚外交战略的动机和原因。第四部分为俄罗斯实施中亚外交的路径选择。以文本分析的方式从政治、军事、经济、能源、援助、非传统安全等多角度分析俄罗斯为推行中亚外交而实施的举措。第五部分为俄罗斯的中亚外交面临的挑战。从俄罗斯、中亚国家、地区、国际等内外部因素多角度分析俄罗斯推行中亚外交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结语,在已有分析的基础上对俄罗斯的中亚外交进行总评,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本文写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在试图全面揭示俄罗斯对中亚外交政策的规律及其特征、影响、前景,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索俄罗斯的中亚外交的实施路径及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因此,本文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在中亚地区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是怎样变迁的?二是俄罗斯的中亚外交在认知、利益、举措是什么样的?三是俄罗斯是如何实施中亚外交的?四是俄罗斯的中亚外交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关键词】:俄罗斯 中亚外交 政策 挑战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51.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1. 引言6-32
-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6-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28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8-30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30-32
- 2. 政策变迁32-42
- 2.1 退出和遗弃(1991年~1995年)32-34
- 2.2 重返阵地(1995年~2001年)34-36
- 2.3 重新复兴(2001年~2011年)36-39
- 2.4 谋求深度融合(2012年至今)39-42
- 3. 动因42-50
- 3.1 地缘诉求:中亚是具有战略意义、大国利益冲突的地区42-44
- 3.2 利益关切:俄罗斯在中亚具有重要的国家利益44-47
- 3.3 现实压力:乌克兰危机使中亚成为俄罗斯推行一体化战略的根基47-50
- 4. 实践的路径50-62
- 4.1 加速经济一体化:通过自身主导的经济机制建立统一经济空间50-52
- 4.2 强化军事存在:运用集体安全机制抵制外来势力渗透52-54
- 4.3 主导区域安全:发挥传统影响调解非传统安全合作54-57
- 4.4 强化软实力:利用投资和援助遏制“去俄化“趋势57-58
- 4.5 扩展影响力:布局中亚的哈吉塔三个国家作为战略支点突破困境58-62
- 5. 挑战62-82
- 5.1 情感和定位的差异:双方在历史记忆与文明选择及现实认知的冲突62-66
- 5.2 中亚国家多元自主:地区各国外交定位独立与国家利益凸显66-72
- 5.3 俄罗斯能力不足:经济脆弱且执行力差72-75
- 5.4 区域矛盾制约: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75-77
- 5.5 竞争对手渗透:大国博弈政治生态的持续影响77-78
- 5.6 国际局势影响:国际政治危机波及地区形势78-82
- 结语82-86
- 参考文献86-100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100-101
- 后记101-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关福;中亚国家的经济形势及对华经贸关系[J];和平与发展;1997年02期
2 与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务实合作前景展望[J];中亚信息;2012年Z4期
3 顾关福;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形势及其问题和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年01期
4 赵常庆;中亚国家关系现状探析[J];国际观察;2002年04期
5 邓浩;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回眸与前瞻[J];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03期
6 陈佳;;试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J];宁夏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7 朱陆民;;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新疆社科论坛;2013年02期
8 喻茗;;东欧中亚国家同西方关系的新动向[J];国际展望;1992年13期
9 刘小军;;中亚国家发展与土、伊关系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J];国际展望;1992年11期
10 刘小军;中亚国家发展与土伊关系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J];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新明;夏辉;;东欧中亚国家制度转轨的代价与未来发展前景[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Bohdan Krawchenko;;中亚国家政府与学界的经济政策制定能力: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宇;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有望成亮点[N];经济日报;201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陆南泉;中、俄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未来走向[N];经济观察报;2014年
3 刘旭;中亚国家寻求出海口[N];国际商报;2003年
4 王作葵;哈总统主张分阶段建立中亚国家联盟[N];人民日报;2008年
5 记者 陈志新;伊朗深化与中亚国家关系[N];人民日报;2010年
6 记者 井波;中国中亚国家大学生交流基地在新大揭牌[N];新疆日报(汉);2011年
7 杨成;中亚维稳须抛弃“大博弈”老调[N];文汇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傅立钢;搭建通往中亚国家的贸易桥梁[N];中国贸易报;2013年
9 俄欧亚所 赵常庆;中亚国家的发展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王大霖;我对中亚经贸须破三大瓶颈[N];国际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毕燕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孙壮志;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于海波;后冷战时期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申建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翔;冷战后中国与中亚国家军事安全合作[D];外交学院;2009年
2 陈小碧;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大国中亚博弈[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苏玲;“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中国中亚经贸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谭璐;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中亚因素[D];外交学院;2016年
5 刘倩;传播学视域下的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的传播(冷战结束以来)[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治海;俄罗斯的中亚外交:政策、实践与挑战[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7 杨倩;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刘燕;中国和中亚国家外资立法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9 蔡力敏;论文化因素对中亚国家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Shabikov Eldiiar;冷战后土耳其对中亚国家的外交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的中亚外交:政策、实践与挑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25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