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甘肃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甘肃省地处中国经济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省内发展不协调,在经济上存在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兰州地区,第二梯队是河西地区,其余是第三梯队。在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观念的指导下,把经济排名作为省内市级行政单位的排名,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并未能很好的重视环境保护等问题。近几年,甘肃省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其他方面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目前这种情况正逐步得到改善。社会发展是一个外延丰富的概念,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教育、医疗、公共事业和环境保护等。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发展的最新共识和指标选取的普遍原则,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经济总量、经济效益、经济增长、社会结构、科教水平、民生、公共事业与环境八大类35小类指标。用熵权法计算出2009-2013年14个市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得分并排名,兰州排名第一,嘉峪关第二、酒泉、金昌排名交替第三、第四,其他地区排名都在这四个市之后,结果表明,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三个梯队的现象。兰州作为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发达地区,目前存在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低、空气质量差等问题;河西地区作为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次发达地区,目前存在公路密度小、电脑普及率不高、空气质量差等问题。其他地区属于第三梯队,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首要的仍是经济发展问题,增加GDP是这些地区的重要目标。在以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甘肃省各地区部分指标发展水平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发展趋势不同、产业集中度不高、制约各地区发展的因素较多的结论,并提出因地制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经济 发展 指标体系 熵权法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D67
【目录】:
- 摘要2-3
- Summary3-8
- 第一章 引言8-12
- 一、选题背景8-9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9
- (一)研究目的9
- (二)研究意义9
- 1、现实意义9
- 2、理论意义9
-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9-10
- (一)研究方法9-10
- 1、文献查阅法9-10
- 2、描述性统计10
- 3、实证分析法10
- (二)数据来源10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10-11
-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10-11
- (二)技术路线图11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1-12
- (一)创新点11
- (二)不足之处11-12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12-19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12-13
- (一)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定义12
- (二)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12-13
- 1、结构主义学派发展理论12
- 2、新古典主义学派发展理论12-13
- 3、激进主义学派发展理论13
- 二、指标选取研究综述13-17
- (一)国外发展观念的演变13-14
-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13
- 2、经济增长兼顾社会福利相结合的发展观13-14
- 3、可持续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14
- (二)国内发展观念的变化过程14-15
- 1、社会发展是经济总量的增长15
- 2、经济发展向社会发展的转变15
-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5
- (三)国内外研究学者在衡量指标的变化过程15-17
- 1、摆脱不了人均GNP的衡量方式15-16
- 2、涉及人均GNP之外指标方式的衡量指标16-17
- 3、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17
- 三、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方法评述17-19
- 第三章 甘肃省各市州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19-42
- 一、甘肃省发展现状19-20
- 二、指标选取原则20
- 三、指标体系的内容20-24
- (一)经济总量指标21
- (二)经济效益类指标21
- (三)经济增长类指标21
- (四)社会结构类指标21-22
- (五)科技、教育水平类指标22
- (六)人民生活类指标22
- (七)公共事业类指标22
- (八)社会稳定与环境22-24
- 四、甘肃省各市州社会经济发展单项分析24-33
- (一)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24-28
- 1、经济总量分析24-26
- 2、经济效益分析26-27
- 3、经济增长速度分析27-28
- (二)甘肃省各市州社会结构分析28-29
- (三)甘肃省各市州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分析29-30
- (四)甘肃省各市州人民生活状况分析30-31
- (五)甘肃省各市州社会管理状况分析31-33
- 1、公共事业31-32
- 2、社会安定与环境状况32-33
- 五、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分析33-42
- (一)熵权法原理的简单介绍33-35
- 1、复合模糊物元模型33-34
- 2、计算权重34
- 3、欧氏贴近度34-35
- (二)熵权法综合评价35-38
- (三)实证结果分析38-42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42-47
- 一、结论42-45
- (一)部分指标发展水平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42
- (二)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42
- (三)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42
- (四)不同地区的发展趋势不同42-43
- (五)产业集中程度不高43
- (六)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43-45
- 1、政府扶持力度43-44
- 2、环境因素44
- 3、社会经济结构44
- 4、资本因素44-45
- 5、经济基础45
- 二、建议45-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3
- 作者简介53-54
- 导师简介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霞;谢宗棠;马丽;;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研究[J];甘肃科技;2015年23期
2 马蓉;;基于甘肃省经济增长及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下的金融发展政策研究[J];甘肃金融;2015年11期
3 丛海彬;邹德玲;吴福象;;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4 王劲松;韩克勇;;我国金融稳定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03期
5 饶勋乾;;基于金融脆弱性指数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实证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6 陈清河;闫斌学;赵经涛;;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J];甘肃金融;2015年01期
7 周炎炎;;人口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年08期
8 崔秋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当代中国发展观念的理论实质及其范式前提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周炎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3年24期
10 洪开荣;浣晓旭;孙倩;;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昌帆;甘肃省贫困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姜秀娜;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D];兰州大学;2006年
3 孟彦菊;中部六省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李松峰;扶贫公路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甘肃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2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