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与国际关系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探讨的重要问题。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城市的出现早于国家 ,而其命运要长于国家 ,未来即使国家消亡了 ,城市仍将存在。随着城市化的进展 ,人类的大多数将要移居城市。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历史也是城市产生、发展、扩张的历史。伴随着城市演变的历程 ,城市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不断变化。当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时 ,城市是一个沉默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城市成为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网络信息的中心 ,成为这些经济、文化要素扩散、聚合、联结的节点。在“高级政治”方面 ,民族国家的主权原则仍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准则 ;但是 ,在经济、社会、文化等“低级政治”方面 ,城市正在承接主权国家下放的更多权力并自主地开展国际交往 ,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的城市外交开始显示其雏形并将逐步完备其形式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 国际关系 全球化 高级政治 低级政治 城市
【分类号】:D81
【正文快照】: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新技术革命兴起带来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人类的大多数将要逐步地移居城市。根据联合国人口学家的说法 ,2 0 0 2年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已越过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有史以来第一次 ,世界上6 0亿人口中的一多半已经居住在城市里。据世界银行《2 0 0 3年世界发展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树勇;论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J];太平洋学报;2005年06期
2 陈寒溪;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2期
3 刘永涛;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一个基本考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7期
4 杨广;国际体系的形成、稳定和变化——图解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欧洲研究;2002年05期
5 蔡拓;政治学发展的全球化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4期
6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7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8 南玉霞;论国际反恐斗争与国家主权之关系[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4期
9 庞东梅,李德芳;安全观发展的深层次探析[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刘今朝;杨兴礼;孙钰霞;熊小庆;;大国在伊朗的能源博弈及中国的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戴世双;韩国政府统一政策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3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5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今朝;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淑云;单极霸权——20世纪美国国策强度的三次提升[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雪飞;合作安全:冷战后亚太地区安全模式的理性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耕;冷战后国际冲突的主权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3 万华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欧阳小刚;朝鲜半岛统一内部障碍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5 卢徽;冷战后美国和法国对非洲政策及其比较[D];湘潭大学;2002年
6 黎文龙;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与政策[D];湘潭大学;2002年
7 王翔宇;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D];湘潭大学;2002年
8 王成娟;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9 胡学雷;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10 李敏伦;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政策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铮;;风云变幻八十年 第四讲 祸遍全球(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J];世界知识;1983年24期
2 廖鹤;;《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一书简介[J];教学与研究;1988年04期
3 潘光;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J];西亚非洲;1990年04期
4 李石生;;在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作用淡化了吗?[J];国际政治研究;1990年01期
5 杨运忠;;日美矛盾的激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当代亚太;1992年03期
6 杨冠达;论美国国际关系学与美国霸权[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7 华林;史论结合,精心解读二十世纪的国际关系——《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评介[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谢晓娟,周延召;论经济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双重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1期
9 陈本红;试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杨万强;全球化、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晓维;傅广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 王琼;;党际交流在推进中阿经贸合作中的发展与角色[A];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第二辑)[C];2011年
3 张文红;;浴火重生:德国左翼党的前世与今生[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吕德胜;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音[N];解放军报;2010年
2 ;中方对美国会少数众议员执意提出所谓纪念《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决议案表示强烈不满[N];人民日报;2009年
3 世经政所 李少军;印度洋海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维奇·卡拉加诺夫;国际关系进入新竞争态势[N];解放日报;2008年
5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关系——雾中看花[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方祥生;国际关系中的“蛮横”[N];光明日报;2007年
7 ;学术研究与外交政策:专家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美国亚洲协会董事 廖凯原;世界依赖中美合作共同繁荣[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陈迎春;中国外交:一场静悄悄的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执笔记者 徐剑梅 刘黎 参与记者 张铁钢 谢荣 赵嘉麟 赵焱 陈威华 吴强 王作葵;新兴大国群起,共商和平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何霄;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吴克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内地香港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李芳田;国际移民及其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7 曾向红;霸权世界观与国际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9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庆文;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年
2 夏自钊;话语如何建构“敌人”和“威胁”[D];复旦大学;2010年
3 雷春斌;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4 赵为民;试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D];河南大学;2004年
5 邱晓万;论希拉克总统执政以来的中法关系(1995年5月—2005年5月)[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王韵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5年
7 廖震峡;中俄关系:国际关系动因视角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卢新华;希拉克总统执政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1995年5月~2007年5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姚丽丽;普京时期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文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障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3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