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试论东亚“朝贡关系”演变的内生性结构因素

发布时间:2017-05-04 10:09

  本文关键词:试论东亚“朝贡关系”演变的内生性结构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朝贡关系主要指的是囊括了历史上存在于东亚区域、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基于儒家文化与礼仪维系的国际关系模式。本文试图探究东亚“朝贡关系”演变过程中的内生性结构动因,即关注以儒家礼治主义等级制为特点的“政治信任”在东亚“朝贡关系”的形成、长期存在,以及最终土崩瓦解的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中认为东亚朝贡关系的“政治信任”的衰弱是导致朝贡关系瓦解的核心内因。“政治信任”主要指的是东亚地区各政治行为体对“朝贡关系”的信任,对这种秩序安排的信任——即对朝贡关系中所确认的等级制与尊卑关系的信任,对中华帝国的信任,以及对“儒家礼治理念”的信任。 “政治信任”锐减的结果是导致朝贡关系等级制结构的扁平化发展以及朝贡关系最终的瓦解。“政治信任”的变迁与“儒家礼治理念”以及“朝贡贸易”有关。中华帝国异族统治的经历以及“小天朝”意识的泛滥削弱了“儒家礼治理念”的正统性与凝聚力,在“礼治主义”缺位的情况下“朝贡贸易”的频繁助长了“经济民族主义”与“宗藩主义”机会主义利用的现象。这两方面因素作用在一起,导致“朝贡关系”所赖以生存的礼治主义“等级制”与政治信任的结构发生动摇,东亚朝贡秩序岌岌可危。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二章介绍“政治信任”的由来、功用与界定;第三章通过中朝关系与“琉球案”引出影响“政治信任”的“儒家礼治理念”与“朝贡贸易”这两个核心要素;第四章就“儒家礼治理念”、“朝贡贸易”、“政治信任”、“等级制”结构、“朝贡关系”的瓦解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剖析;第五章是结语部分,是在前几章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国际关系理论的补充论述。
【关键词】:等级制 政治信任 朝贡贸易 儒家礼治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731;B2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导论8-16
  • 第一节:研究背景8-9
  • 第二节:文献综述9-12
  • 第三节:研究设计12-13
  • 第四节:研究意义13-16
  • 第二章:东亚“朝贡关系”的内生性结构力量——礼治主义等级制与政治信任16-24
  • 第一节:“宗法思想”与朝贡关系的形成——以“等级制”与“信任”为纽带16-18
  • 一、“宗藩关系”的家族式尊卑关系与信任16-17
  • 二、“朝贡关系”的礼治式尊卑关系与信任17-18
  • 第二节:“朝贡关系”与王朝利益的实现——“政治信任”的功用18-21
  • 一、中华帝国的王朝利益与国家利益18-20
  • 二、中华帝国的“大一统”理念与“天下观”20-21
  • 第三节:礼治主义等级制与政治信任的关系——“政治信任”的界定21-24
  • 第三章:“政治信任”与东亚“朝贡关系”起伏——礼治理念与朝贡贸易影响24-32
  • 第一节:中朝之间信任度的变化——儒家礼治主义的力量24-27
  • 一、中朝两国“政治信任”的基础——“礼治理念”的崛起24-26
  • 二、朝鲜自身“朝贡国”的身份认知与建构——“礼治式尊卑关系”的运用26-27
  • 第二节:“朝贡贸易”与信任资本的赢弱——以琉球双重朝贡关系为例27-32
  • 一、清朝时期琉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28-29
  • 二、清朝时期琉球与萨摩藩间的“隐性”朝贡关系29
  • 三、“琉球地位”与弱化的政治信任——琉球的双重朝贡身份问题29-32
  • 第四章:“政治信任”的虚弱与东亚“朝贡关系”的脆弱32-39
  • 第一节:“礼治理念”吸引力的下降32-34
  • 第二节: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宗藩关系”的机会主义利用34-36
  • 第三节:等级制的削弱与现代“主权”观念的出现36-39
  • 第五章:结论39-45
  • 第一节:对“权力政治”说与“冲击—反应”论的回应39-41
  • 第二节: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补充41-43
  • 一、对“无政府状态”与“主权领土划分”认知的补充41-42
  • 二、对“经济相互依赖”与“国际机制”解读的补充42-43
  • 第三节:对中国外交的现实意义43-45
  • 注释45-49
  • 参考文献49-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泉;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J];东方论坛;2002年06期

2 杨莹;;论日本对“华夷秩序”的冲击[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01期

3 刘文健;;高句丽与南北朝朝贡关系变化研究[J];东北史地;2010年02期

4 郗玲芝;;清代苏禄国朝贡史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佟颖;;清代前期朝贡关系考辨——从《皇清职贡图》说起[J];满语研究;2011年01期

6 孙久龙;安茹静;;简析古代日本对两汉王朝的朝贡[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宋卿;;渤海忽汗州都督府朝贡唐王朝述论[J];史学集刊;2006年05期

8 王志强;刘杨;;试论近代中韩关系的建立(1895—1899)[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栾凡;;元代的中朝朝贡关系[J];古代文明;2009年04期

10 权赫秀;;曾纪泽有关朝鲜问题的外交活动与政策主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德;Edward L.Farmer;姜永琳;;论明之移都北京[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2 陈桥驿;;《中国都城辞典》前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E.L.范德;万明;;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4 龚鹏程;;画歪的脸谱 孟德斯鸠的中国观[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纵瑞彬;;传统“天下”观念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形态[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6 张安奇;;第十四章 16~17世纪中国的实学思潮与自然科学[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7 顾建娣;;19世纪中叶河南的圩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8 魏淑君;;近代中国关于“公司法移植与本土化问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清末两次商法大会与《商法调查案理由书》述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栾凡;;明代中朝朝贡刍议[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张国刚;;“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以中古士族为中心的考察[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小乐;摆脱媒体局限 实地考察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宋念申 自由撰稿人;“中国人来了”[N];东方早报;2007年

3 郭盖;权上春秋[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4 郭盖;“权”上春秋[N];检察日报;2003年

5 张治云;军用手票记讨袁[N];中国商报;2007年

6 孙国胜;插翅难圆“飞龙”梦[N];金融时报;2005年

7 张心阳;“中国特色”论[N];北京日报;2007年

8 国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员 叶隽;多维视阈下的西方中国形象研究[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华帝国的衰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百年前的那场千年“停废”[N];文汇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D];复旦大学;2012年

3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4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明辉;传统中国侵权行为的法律对待[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张晓堂;清朝对外贸易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9 叶舟;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陈才俊;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少丰;宋代朝贡史实汇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乐涛;中华帝国早期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的张力建构[D];湘潭大学;2003年

3 Kokcu Orcun;两大帝国的税制遗珍[D];厦门大学;2009年

4 夏云;高宗朝唐罗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周彦宏;英国侵略缅甸与中缅朝贡关系的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佳;唐日朝贡关系研究(630-754年)[D];吉林大学;2008年

7 梁玉柱;浅析明末朝鲜海上朝贡路线[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8 赵琰;元丽朝贡关系下几个同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志强;论中越朝贡关系的近代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吕杰;“晚期帝制中国”与“早期现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东亚“朝贡关系”演变的内生性结构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44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e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