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摘要】:在语义学上民族性是指民族独特拥有又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和民族性思想中可以准确界定民族性的概念。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为本民族所有并区别于其他民族,由构成民族的要素直接表现和构成民族的文化要素体现民族人群的要素间接表现的民族特性。民族性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划分。物质的民族性是指构成民族的要素作为民族的标志直接表现的民族特征。精神的民族性是指构成民族的文化要素通过体现民族人群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性、精神意识、情感性格等要素间接表现的民族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属于观念文化的范畴,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属于精神的民族性,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部分理论的要素通过体现中华民族的内在要素表现的中华民族特征。具体而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塑造民族性;理论内容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精神和性格以及理论形式突显中华民族的语言特征表现民族性;理论的价值旨归证明自身的民族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理论阐释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5
- 1、国内研究综述12-14
- 2、国外研究综述14-15
-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15-16
- 1、研究目标15
- 2、研究内容15-16
- 3、研究方法16
- (四)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16-17
- (五) 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关系17-18
-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概念分析18-29
- (一) 经典作家对民族性的论述18-22
- 1、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性思想18-20
- 2、列宁对民族性的阐述20-21
- 3、斯大林的民族定义21-22
- (二) 关于民族性的一般性分析22-26
- 1、民族性的概念分析22-23
- 2、民族性的表现形式23-24
- 3、思想理论体系的民族性24-26
-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概念26-29
-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26-27
-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27-29
-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29-36
-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塑造民族性29-30
- (二)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体现民族性30-32
- 1、毛泽东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31
- 2、毛泽东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31
- 3、毛泽东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的性格31-32
- (三) 毛泽东思想的语言形式表现民族性32-34
- 1、用传统文化中的词句阐述直接又植根传统文化32-33
- 2、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阐述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33
- 3、用传统修辞手法阐述富有文学色彩又不失亲民力33-34
- 4、用中国式的语言阐述通俗易懂又贴近群众34
- (四) 毛泽东思想的价值旨归证明民族性34-36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36-48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塑造民族性36-39
-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塑造民族性36-37
-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塑造民族性37-38
- 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塑造民族性38-39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体现民族性39-42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39-40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40-41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中华民族的性格41-42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语言形式表现民族性42-46
- 1、用传统文化中的词句阐述直接又植根传统文化42-43
- 2、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阐述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43-44
- 3、用传统的修辞方法阐述富有文学性又不失亲民力44-45
- 4、用中国式的语言阐述通俗易懂又贴近群众45-46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旨归证明民族性46-48
-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研究的意义48-52
- (一) 正确理解党政方针的理论基础48-49
- (二)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寻找出路49-50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哲学的逻辑支撑和方法论指导50
- (四) 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做好示范作用50-52
- 参考文献52-55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玲;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理想[J];理论前沿;2000年19期
2 黄楠森;;中国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内部文稿;2000年06期
3 朱宝信;论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原则[J];理论与改革;2001年02期
4 朱宝信;论“赋新转换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法新说[J];探索;2001年06期
5 谷士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初探[J];学习论坛;2001年09期
6 姜玉春,谭明言;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共生”的思想[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1年05期
7 柳昌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改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03期
8 李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李彩云;新形势下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J];理论学习;2002年07期
10 傅国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进取精神 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J];理论与当代;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王雪燕;张绍旭;程国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使命[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许抗生;;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风雷;;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孟庆q;;新世纪与中国传统文化[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赵春生;;瞿秋白与中国传统文化[A];瞿秋白百周年纪念-全国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燕良轼;卞军凤;颜志雄;王涛;;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智慧的若干标准[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杜道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9 王五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家的责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10 孙启泮;;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钿;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学术月刊》编辑部副总编、编审 夏锦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新的维度[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九三学社郴州市委专职副主委 曹世香;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N];郴州日报;2010年
4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N];咸阳日报;2011年
5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庞井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走向[N];经济日报;2011年
6 曲靖市麒麟区育红小学副校长 尹怀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N];云南经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杜发强 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泛”[N];平凉日报;2012年
8 海天出版社编审 秦海;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N];光明日报;2013年
9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吸引我的活力”[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曹保明 中国民协副主席 吉林省民协主席;中国传统文化抢救挖掘的又一成果[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任翔;赵芝薰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朱春鹰;中国传统文化“心”之思想解读[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梅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齐晓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3 吴冠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王鹏飞;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 徐文璐;关于《世博与中国传统技艺》翻译项目的实践报告[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6 蔡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渤海大学;2015年
7 刘芳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杨静;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小荷;泰国中部地区高中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调查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樊腾龙;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探析[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9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54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