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论东盟对南海问题的利益要求和政策选择

发布时间:2017-08-07 20:23

  本文关键词:论东盟对南海问题的利益要求和政策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东盟 南海问题 利益诉求 政策选择


【摘要】:东盟是南海问题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伴随着南海形势的持续升温,东盟南海政策的选择事关中国在南海维权、维稳及经略其周边整体布局。作为地区性组织,东盟南海决策的根本动力在于成员国内部共同利益与"个利"的交换。同时,东盟南海政策选择还受到以美国为主的域外因素的干扰。然而,中国兼为南海争议当事方和地区大国,其对东盟南海政策发展的影响最为关键。中国对东盟南海政策具有强大的潜在塑造能力,中国应当从大战略、大布局的角度出发,尽快落实"双轨思路",统筹兼顾周边与大国外交。
【作者单位】: 中国南海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东盟 南海问题 利益诉求 政策选择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南海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A078) 海南省社会科学2014年专项重大课题“海南资源优势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课题编号:HNSK(ZD-B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课题资助
【分类号】:D814.1;D823
【正文快照】: 近年来,东盟在南海问题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尤其是2014年5月10日,缅甸东盟外长会议发表了“南海形势发展共同声明”;2014年5月16日,东盟秘书长黎良明在《华尔街日报》公开声称,中国必须撤出南海争议海域,这是东盟的当务之急。东盟南海政策的调整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7 迪克·威尔逊;含浑;;东盟和印度支那未来的关O耓J];南洋资料译丛;1979年01期

8 卡罗斯·P·罗慕洛;吴风斌;;东盟的前景[J];南洋资料译丛;1979年04期

9 于如;;东盟国家的警铃[J];世界知识;1979年04期

10 迈克尔·安托利克;雪辽;;东盟的谨慎联合[J];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伟浓;;东盟国家对华友好协会与历届东盟中国友好大会探析[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方明;;东盟国家安全防卫政策特点与走向[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李文;陈雅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及其原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韩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N];国际商报;2001年

2 John McBeth;中国进一步密切与东盟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东盟领导人签署“电子东盟”框架协定[N];人民日报;2000年

4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东盟 积极应对新世纪[N];人民日报;2001年

5 记者黄恒、袁原;东盟领导人举行非典特别峰会[N];人民日报;2003年

6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 任一雄;东盟方式值得称道[N];人民日报;2003年

7 ;东盟难从欧盟获得启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记者 常宝兰;东盟—中日韩和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宋国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美国“出让”东盟?[N];东方早报;2007年

10 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小国也能定乾坤[N];东方早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4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5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6 吴双宸;论东盟安全观的变化及其行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刘爽;中国与东盟关系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俏(Vue Khankeo);老挝与东盟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胡志刚;日本东盟外交政策的历史考察[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张登科;东盟方式的运作困境[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36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36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f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