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蚌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近年来,受我国社会改革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许许多多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寻找就业机会或者从事商业生产,但受教育、户籍、经济等原因的限制,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共同生活,只能无奈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原户籍所在地,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新型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比较特殊,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同。现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中不可避免的既定事实。由于孩子们的天性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本身又缺乏克制、好玩,再加上缺乏人监管教育、帮助引导,所以直接导致很多的孩子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瑕疵,尤其是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十分明显。农村留守儿童能不能健康快乐、无忧无虑的成长,一方面不仅与他们自身有没有好的发展方向有关,同时还与整个家庭的未来休戚相关。终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是否身心健康地长大成人,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未来,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研究目的通过调查蚌埠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相关因素,从而为社会、学校、家庭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希望能够对留守儿童提供帮助,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资料与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某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乡镇的两所学校,其中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小学,调查学生共800名,其中留守儿童450名,非留守儿童350名。调查问卷采用的是学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MHT),这个测量表是我国的心理学家根据日本著名学者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同时根据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而成,对450名留守儿童和350名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录入是采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的,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此次研究结果显示:80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450名(56.25%)。通过《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量表的调查显示:1、留守儿童的MHT总分、学习焦虑因子、对人焦虑因子、自责倾向因子、恐怖倾向因子、冲动倾向因子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显著意义。2、留守儿童在不同性别比较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留守女生的总焦虑倾向高于留守男生,总焦虑倾向平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各内容量表的平均得分来看,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的方面得分差异最显著,同时对人焦虑、冲动倾向的得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心理焦虑倾向比男生的心理焦虑倾向严重。3、父母是否本地务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存有差异,那些父母在本地务工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在外地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三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年级段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级段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焦虑倾向相差较大,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焦虑程度高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根据8个内容量表平均得分可以看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方面差异显著,恐怖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其他监护类型的儿童。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无法得到父母双亲的看护和照顾,以及特殊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从而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比较,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症下药,多方联合共同开展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5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一、前言12-14
- 二、研究目的14
- 三、资料与方法14-17
- 四、结果与分析17-24
- 五、讨论24-33
- 六、结论与建议33-39
- 附录39-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8-4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J];青年研究;2006年03期
2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年06期
3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年04期
4 顾秀莲;;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妇运;2006年12期
5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Z2期
6 ;关于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与建议[J];世纪行;2007年02期
7 王生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培养与教育问题探析[J];理论建设;2007年01期
8 张平;;泾县农村留守儿童调查[J];决策;2007年11期
9 张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现状及对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聂茂;厉雷;李华军;;农村留守儿童的悲剧:少年杀人犯[J];乡镇论坛;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旭;;浅谈图书馆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A];现代图书馆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晓亮;潘昌荣;;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子[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3 胡振民;;关注我区农村留守儿童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加强党的执政与改善民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洪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广西自治区龙州县调研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5 寇冬泉;谭菊放;;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书越;;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素质调查研究[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7 刘玉连;;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形态与发展困境[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廖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生活形态调查及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王双桂;;让留守的天空不再孤独——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活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戴娟;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实际问题[N];重庆日报;2007年
2 关威 王贵江 记者 秀霞;团省委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3 吴晶晶;我国将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N];今日信息报;2006年
4 何聪 盛若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N];人民日报;2007年
5 杨文;我省部署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N];山西日报;2007年
6 曾曦;江西出现农村留守儿童进城潮[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本报记者 宋智慧;联合“会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N];湘潭日报;2007年
8 王高峰;市妇联发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倡议[N];新乡日报;2007年
9 记者 廖焕兵 通讯员 郭剑峰;开展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活动[N];益阳日报;2007年
10 苏银海邋夏吉春;河南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N];人民公安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纪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3 杨文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亚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晓萍;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6 蒋曼曼;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邵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思考[D];云南大学;2012年
8 王焕霞;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曾祥文;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10 李蔚波;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64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6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