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法律主义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法律主义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法学 国际制度 国际关系理论 法律 范性理论 新现实主义 国际规范 批判理论
【摘要】: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两个学科,在近半个世纪里不相往来,现在正重新关注对方。为落实“和谐世界”这一新的外交战略理念,为应对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国际问题,两个学科的合作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两个编辑部于2006年12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科合作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者汇聚一堂,展开热烈的讨论。本组专题,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逸舟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刘志云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胜军教授和厦门大学法学院古祖雪教授的五篇文章,反映了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法学 国际制度 国际关系理论 法律 范性理论 新现实主义 国际规范 批判理论
【分类号】:D81
【正文快照】: 近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从国家间的外交联系变成国际法内容开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缔结以来,法律主义——以规定和适用法律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国际实践、约束国家行为的思想和做法——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国际关系的实践和研究中,法律主义从来都不是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野;交易成本经济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文献回溯与评估[J];欧洲研究;2004年06期
2 ;勺园的那座蓝色大楼——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J];世界知识;2006年09期
3 黄师昭;;历史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浅探[J];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4 钟龙彪;;国家社会化:国际关系的一项研究议程[J];欧洲研究;2009年02期
5 杨旗;;“国家”、“国际”研究的历史和社会学视角——历史社会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复兴[J];国际观察;2009年05期
6 李谋盛;;国际关系与国际法[J];法学评论;1984年03期
7 刘志云;;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跨学科合作的勃兴[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8 尚劝余;;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起源、流变、内涵和应用[J];国际论坛;2011年04期
9 司德坤;;国际关系研究与教学需要改革的几个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10 方匡;学术信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立群;;后记[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白云真;;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知识霸权的探讨[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4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科史视域下的国际合作研究:一种单向度的关联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肖宪;;云南大学领导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秦亚青;;学科进步与平等的学术批评精神——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龚文庠;陈开和;;试论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执笔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李巍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化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薇;“援手”美国把握三个平衡[N];华夏时报;2008年
4 赵远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北京外交学院教授 黄金祺;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看“和谐世界”构想[N];北京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叶建国;中国企业如何走得出去,,站得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高超;沟通将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支柱[N];国际商报;2005年
8 施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国宣;国际关系学院形成军队指挥学新型学科群[N];解放军报;2004年
10 张哲;第七名——中国国际影响力新座次[N];南方周末;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李晓华;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系统—历史学派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3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蒋建忠;印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高英彤;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苏云婷;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松杰;国际法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3 冯江;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龙第;赫德利·布尔的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唐瑭;六方会谈机制化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7 段春义;跨国公司撤资行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以人权B公约和中国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周兴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研究回顾与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迎宾;国际制度的遵约行为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772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7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