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县域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3:22
本文关键词: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县域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发展程度的高低不仅决定着金融对经济支持的效率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同时其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对改善民生也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县域地区的发展必须以相适宜的金融发展支持为前提,县域地区承载着全国75%以上的人口和55%以上的经济规模,是保民生促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纽带和依托,因此如何发挥金融发展在县域地区民生改善中的作用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重庆地处西部,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部分县域地区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民生困境,特别是在涵盖十四家国家级贫困县1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民生改善的任务十分沉重,如何更好的发挥县域金融在民生改善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以下问题即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县域金融发展对县域民生改善的影响如何?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县域金融发展的民生改善效应以及特征是什么?政府在金融发展的当前阶段应当制定哪些适当的县域金融发展政策促进金融发展改善民生?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就金融发展与民生改善关系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计量经济学、金融发展学、减贫效应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选取重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十五家县域2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减贫效应为依据,拟对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县域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文章在分析了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金融发展与民生改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基本情况选取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两个指标衡量两区域金融发展情况;在民生改善方面选用收入改善、教育改善、医疗改善三个指标,其中收入改善采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城乡收入改善的指标、教育改善选用每万名学生专职教师的人数来衡量、医疗改善选用每万人医疗床位来进行衡量。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搜集整理了重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15家县域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资料,通过构建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与民生改善以及包含三个控制变量(固定资产中的改善性投资、财政支出中的保障性支出以及城镇化率)的六个门限模型,具体研究包括平稳性研究、Hausman检验、门限值检验以及门限效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除了金融发展规模对教育改善的影响为单门槛模型外,其他模型均为双门槛模型,在各自门槛水平前后,县域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始终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促进效应会随着金融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后呈不断下降趋势,同时金融发展效率的影响大于金融发展规模的影响;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对医疗改善的影响同样也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较大,促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也呈现下降趋势;金融发展规模对教育改善的影响为门槛前为抑制作用跨过门槛值后转为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效率对教育改善的影响表现为门槛值前后影响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字形走势。结合实证的样本分布目前两区域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对民生改善的影响总体上处于第二门槛区间向第三门槛区间的过渡阶段,总体上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并且金融发展效率对于民生改善的影响大于金融发展规模的影响,有效推进金融发展水平特别是提高金融效率的水平对于推进两区域的民生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在发展战略上,根据现状分析的和实证研究的结论,结合重庆市对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未来的战略构思,从金融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向政府提出通过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建立两区域的引导基金、完善金融服务提升计划、提高产业扶持的金融利用率等措施推进金融发展进而促进民生改善。
【关键词】:县域金融发展 民生改善 门槛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7;F83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6
- 1.2.1 关于县域金融的研究综述12-13
- 1.2.2 关于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13
- 1.2.3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影响的研究综述13-16
- 1.2.4 文献评述16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16-18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8-20
- 1.4.1 研究方法18
- 1.4.2 技术路线18-20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20-21
- 1.5.1 可能的创新20
- 1.5.2 存在的不足20-21
- 第2章 县域金融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相关理论21-30
- 2.1 相关概念的含义及衡量21-26
- 2.1.1 金融发展的含义21-22
- 2.1.2 金融发展的测度22-23
- 2.1.3 县域金融的含义23-25
- 2.1.4 民生的基本内涵25-26
- 2.2 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26-27
- 2.2.1 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结构理论26
- 2.2.2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26
- 2.2.3 新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26-27
- 2.3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影响的相关理论模型27-28
- 2.3.1 金融发展的G-J效应27-28
- 2.3.2 信贷配给理论28
- 2.4 本章小结28-30
- 第3章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的影响机制30-39
- 3.1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的直接影响机制31-35
- 3.1.1 宏观角度下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直接影响机制31
- 3.1.2 微观角度下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直接影响机制31-35
- 3.2 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的间接影响机制35-38
- 3.2.1 宏观角度下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间接影响机制35-36
- 3.2.2 微观角度分析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间接影响机制36-38
- 3.3 本章小结38-39
- 第4章 两区域的金融发展与民生现状39-50
- 4.1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金融发展现状39-44
- 4.1.1 两区域金融发展规模39-42
- 4.1.2 两区域金融发展效率42-44
- 4.2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民生现状44-49
- 4.2.1 两区域居民的收入改善情况44-45
- 4.2.2 两区域居民的教育改善情况45-47
- 4.2.3 两区域居民的医疗改善情况47-49
- 4.3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县域金融发展对民生改善影响的实证研究50-65
-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50-51
- 5.1.1 基础模型构建50
- 5.1.2 门限模型50-51
- 5.2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说明51-55
- 5.2.1 指标的选取51-54
-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54-55
- 5.3 实证检验55-64
- 5.3.1 门限模型构建55-56
- 5.3.2 单位根检验56-57
- 5.3.3 面板门限的检验与估计57-59
- 5.3.4 门限模型下县域金融对民生改善的效应分析59-64
- 5.4 本章小结64-65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65-70
- 6.1 结论65-67
- 6.2 建议67-70
- 6.2.1 提高两区域金融发展效率67-68
- 6.2.2 推进两区域金融发展规模68-69
- 6.2.3 推进金融服务提升计划69-70
- 参考文献70-72
- 致谢72-73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应奎;论现代金融的有效监管[J];学习论坛;2000年01期
2 吴晓求;21世纪是金融经济时代[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4期
3 郭世英,刘藏岩;日本金融改革评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4 王留根;;从中观经济的视角探讨地方环境与金融的融合发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本刊评论员;;确保一方金融平安[J];湖南政报;1998年05期
6 赵春荣;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陈继东;赵罗红;;中巴金融合作:现状、作用、走向[J];南亚研究季刊;2013年03期
8 马重;中国应建双金融中心[J];w挛胖芸,
本文编号:772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77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