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韩国新村运动及其规律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10 15:19

  本文关键词:韩国新村运动及其规律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新村运动 新型城镇化 启示


【摘要】:上世纪70年代,韩国发起新村运动来解决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造成的城乡差距过大问题。韩国新村运动带来两点启示。首先,韩国经验表明结构性差异的解决需要以经济高速增长为背景,因而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前提。考虑到我国的人口结构,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也是避免陷入"未富先老"困境的首要任务,当前要注重协同城镇化的建设进度与产业发展速度。其次,必须注重提升人力资本和人均效率,才能使城镇化战略真正得以成功。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
【关键词】新村运动 新型城镇化 启示
【分类号】:D731.26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新型城镇化旨在破解当前制约我国发展的结构性差异。实际上,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同样是旨在解决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造成的城乡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f ;;中国发展的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3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4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5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6 王桂芝;袁博;;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7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9 刘芬;杨绪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西部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10 韩秀丽;;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原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丁任重;郭洪涛;;大国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蓓蓓;鲁春霞;;城市化进程中远郊型市镇的开发战略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五宝镇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陈永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贵州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路[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7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8 杨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允卫;黄祖辉;;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9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盖运动;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维斌;;韩国新村运动评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于恒魁;王玉兰;;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尚九宾;崔琴;;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4 刘清敏;;关键是让农民成为主体——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J];求是;2006年22期

5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做法[J];党建研究;2006年12期

6 朴昌根;;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经验简析[J];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04期

7 毕明波;;纵论韩国新村运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8 姜爱林;陈海秋;;韩国新村运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论纲: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J];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01期

9 杨俊基;;对韩国新村运动的“三个有感”[J];当代贵州;2009年05期

10 高秉雄;陈国申;;韩国新村运动的“冷”思考[J];江汉论坛;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文华;;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 搞好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2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影响[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张玉华;刘东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德喜;;超越之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清敏;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N];大连日报;2006年

2 胡世前 韩国首尔大学行政大学院;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治理原理对中国是否适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张晓群;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N];农民日报;2005年

4 杨志华;韩国新村运动研讨会在京举行[N];农民日报;2007年

5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又有新进展[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刘同江;予民实惠谋实效[N];德州日报;2008年

7 李飞;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见习记者 王世玲;借鉴韩国新村运动:4万亿打造中国新农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9 本报记者 胡敏;农民:参与者和分享者[N];四川日报;2006年

10 王平;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原来是教育[N];上海证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锐锐;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共同体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薇;韩国新村运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元元;韩国新村运动及其启示浅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黎;韩国新村运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俞治;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赵一帆;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延边大学;2014年

5 王冬武;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启示[D];延边大学;2007年

6 宋志远;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启示[D];烟台大学;2013年

7 涂波;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8 刘海荣;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青岛大学;2006年

9 李莹;关于吉林市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的思考[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7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07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5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